有爱,有技术,有你^_^)y
╱人◕‿‿◕人╲订下契约(注册新用户)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查看: 1443|回复: 5
收起左侧

[原创] 【哲学入门】《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26~27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主题

14

好友

4398

积分

序章

积分
4398
发表于 2014-1-13 01: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人╲定下契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人◕‿‿◕人╲订下契约(注册新用户)

x
1~10 https://www.gn00.com/t-111176-1-4.html
11~15 https://www.gn00.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8421
16~19 https://www.gn00.com/t-226038-1-4.html
20~25 https://www.gn00.com/t-465301-1-1.html
苏菲的世界 笔记二十六
康德(一七二四~一八〇四年)
    康德出生于普鲁士东部的哥尼斯堡(Koenigsberg)并在此度过一生,父亲是一位马鞍匠。他全家人都是虔诚的教徒,宗教信仰成为他哲学的重要背景。有两种哲学家:一种不断寻找哲学问题的答案,另一种精通哲学史但不一定建立自己的理论。康德囊括了这两种,他曾在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对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理性主义,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等人的经验主义都有深厚的了解。
    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的心灵是所有知识的基础,经验主义者的观点是人对世界的了解来自感官。休谟:通过感官认知所能获得的结论显然有其限制。自笛卡尔以来,我们对这个世界能有怎样的认知成为哲学家们专注的问题,他们提出两种最大的可能:世界符合感官的认知,或是正如它向理性显现的那般。康德觉得两者各有对错,过分强调了理性或感官的作用,而对于世界的观念是同时通过感官和理性得到的。
    人心灵的条件会影响其对于世界的观念。人若戴上有色眼镜,看到的事物和原先一样,但颜色都发生了变化。有色眼镜限制了人感知世界的方式,虽然看到的每件事物都是世界的一部分,但不能说眼镜的颜色就是世界的颜色。时间和空间是两种直观形式(form of intuition),这两种形式先于一切经验。时间和空间是属于人的条件,是人类的感知方式而非物质世界的属性。理性的倾向会左右人获得的经验,见到的事物首先会被看成时间和空间中的一个现象。可以预见,对世界的体验是一连串时间和空间里发生的过程。
    人的心灵不只是被动地接收外界的感官刺激,也是一个主动塑造形状的过程,它影响了人理解世界的方式。水倒入容器中会顺应容器的形状,感官认知也会顺应人的直观形式。心灵不仅会顺应事物的形状,事物也会顺应心灵。这是人类认知问题上的哥白尼革命,就像哥白尼宣称地球绕着太阳转而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
    休谟认为人无法经验或证明因果律,出于习惯才以为自然现象之间有所关联,人不能感知或证明自然法则。在康德的理论里,因果律根植于人的内心,其存在是人类理性的特征。因果律的绝对和永恒仅仅是因为人的理性将一切的发生看作因果。既然无法确知世界的原貌,就只能以自身去认识世界。事物本身(das ding an sich)和事物于我(das ding fur mich)是不同的,人无法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只知道自己眼中所见的事物。
    经验前可以预知人认知的方式,虽然不知道看到、经验到的是什么事物,但这事物一定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并适用因果律。意识中存在因果律。人类本可能会有不同于现在的感官构造,对时间和空间也会有不同的感觉,甚至可能被创造成一种不会寻求事物成因的生物。康德相信他可以证明自然法则实际上是人类认知的法则,从而证明法则的真实性。小孩可能不会去寻求事物的原因,其理性要在处理若干感官材料后才会充分发展,谈论一个空白的心灵是没有意义的。
    人类对于世界的观念受到两种因素左右,一种是知识的原料,透过感官才能知道的外界情况,另一种是知识的形式,人类的内在决定了感知到的事物在时间空间中符合因果律。心灵所能感知的事物明显有其限制,这是受理性的倾向影响。对于人类是否有不朽的灵魂、上帝是否存在、宇宙是否无限等终极问题,康德觉得人不可能得到确切的答案,在这些问题上理性所能运作的范围超出了人类所能理解的程度。
    人本性中有一种基本的欲望要提出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所关系到的事物包括了我们自身,人本身在其中占一小部分,因此永远无法完全了解这个事物。感官知觉和理性构建了人对世界的了解,透过感官而来的知识材料必须符合理性的特性,一种特性就是会寻求事物的原因。在终极问题上理性失去了作用,人对此没有感官材料可以处理也没有相关的经验。人是这个结果的一部分所以不知道其原因。人一面不停地尽全力解答终极问题,一面却永远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
    人对于终极问题永远会有两种完全相反、可能性相当的看法,这取决于理性。可以说世界有一个开始,也可以说世界无所谓终始。两种可能性对于人的理性来说都无法想象。万物由极微小的分子组成,或是可以一再分解成更小的单位。自由意志是人类最珍贵的财产之一,或是根据自然法则事物的发生都是必然的。两种看法都一样合理,一样不合理。
    关于上帝存在的理由,笛卡尔等理性主义者认为人都有一个关于至高存在的概念,亚里士多德和圣多玛斯等人相信一切事物必然有一个最初的原因。康德不接受这两种理由,理性或经验无法证明上帝存在或不存在。康德和贝克莱一样都认为有必要巩固基督徒信仰的基础。他开创了一个宗教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形成了理性和经验的真空,只能用信仰来填补。康德是一个新教徒,自宗教改革以来新教一直强调信仰的重要性。天主教自中世纪初期就倾向于相信理性是信仰的支柱。
    终极问题应交由个人信仰来决定,而为了维护道德,应假定人有不朽的灵魂、上帝确实存在、人有自由意志。康德强调这不是理性而是信仰,即“实践的设准”(practical postulate),为了实践必须假定某个无法证实的假设为真。他同笛卡尔一样先怀疑人所能理解的事物,然后夹带了上帝这个私货。如果人类的脑袋简单得足以让人了解,人们还是笨到无法理解它。人永远无法了解自己本身。
    休谟怀疑人通过理性和感官获得的知识,人永远不能证明绝对的对错,是感觉而不是理性和经验决定了是非和对错。康德觉得是非、对错间确实是有分别的,辨别的能力天生存在于人的理性中,每个人都有实践理性(practical reason),和感知因果律一样能感知普遍的道德法则。这种道德法则和物理法则一样绝对能够成立,是道德意识的基本法则。它是形式的,先于每个经验,不限于任何特定的情况,适用于自古到今每个社会每个人,告之所有情况下应有的行为。
    这套道德法则是无上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它是无条件的,普适的,强迫的,是一项绝对权威的命令。一个人做事的原则将透过那个人的意志成为普适的自然法则,他做某事时会希望他人在同样情况下也会做同样的事,只有这样他才是依据内心的道德法则行事。无上命令的意义在于,尊重每一个人本身,而不要把他当成达到某种外在目的的手段。不能为了一己之利利用他人,每个人本身就是目的。这不仅适用于他人也适用于自己,不可以利用自己来达成某种目的。
    圣经上说,对待别人就像希望别人如何对你那样(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others do onto you)。这也是一个形式上的行为准则,基本适用于所有的道德抉择,正是康德所谓的普适道德法则。康德描述道德法则时,所说的其实正是人类的良心。帮助他人如果只是为了获得好处或受到欢迎,那就不算是真正依照道德法则行事,虽然并没有违反它。真正的道德行为是克服自己的情况下所做的行为,纯粹基于责任。
    康德的伦理观被称为义务伦理观,或是善意的伦理学。行为出于善意就已算是遵守道德法则,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重要的是,知道一件事应去做而去做。或许最重要的是所做的事确实对他人有所帮助,但只有确知自己的行为纯粹是为了遵守道德法则,这种行为才是自由的。康德必须假定人有自由意志。他把人分成两部分。人作为一个由物质形成的存在者,完全属于自然界并受到因果律的支配,不能决定自身的感官经验,在此情况下完全没有自由意志可言。但作为一个具有理性的存在者时,人在事物本身中占有一席之地,追随实践理性并因此做出道德抉择,这才有自由意志可言。人遵守道德法则的同时也正是制定这项法则的人。
    人若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就不算独立或自由,可能会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甚至成为自私的奴隶。独立和自由正是超越欲望和恶念的方法。动物和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只是遵循其天性和需求,没有任何遵守道德法则的自由。康德所指引的道路使哲学走出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间的僵局,哲学史上的一个纪元随康德而结束。他于一八〇四年去世,当时浪漫主义正开始发展。康德葬于哥尼斯堡,墓碑上刻着:有两件事物越是思考越令我觉得神奇,心中也越是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英语:Two things fill my mind with ever-increasing wonder and awe, the more often and the more intensely the reflection dwells on them: the starry heavens above me and the moral law within me.】
【德语:Zwei Dinge erfüllen das Gemüt mit immer neuer und zunehmender Bewunderung und Ehrfurcht, je öfter und anhaltender sich das Nachdenken damit beschäftigt: Der bestirnte Himmel über mir, und das moralische Gesetz in mir.】
2013/12/9

苏菲的世界 笔记二十七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时期自十八世纪末开始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中期,它涵盖了诗歌、哲学、艺术、科学和音乐,是继文艺复兴运动、巴洛克时期和启蒙运动之后,欧洲最后一个伟大的文化纪元。浪漫主义运动源自德国,用感情、想象、经验和渴望取代康德冷静的知性主义,作为启蒙时期哲学家过于强调理性的反弹。部分启蒙时期的哲学家(包括卢梭)也曾提到过感情的重要性。浪漫主义由暗流跃升为德国文化的主流,德国青年如释重负。
    浪漫主义是一种城市现象。十九世纪前叶,德国等欧洲地区都市文化繁荣。一八〇〇年左右,第一代浪漫主义者都是年轻人,往往是大学生,他们并不怎么认真地对待学业,而态度鲜明地反对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他们不屑于警察或房东的庸俗,甚至称其是敌人。浪漫主义运动称得上是欧洲的第一个学生运动,浪漫主义者有点像是一百五十年后的嬉皮士。“闲散是天才的理想,懒惰是浪漫主义者的美德。”他们的职责就是体验生活,或者幻想自己远离尘世,日常事务交给俗人就行了。
    浪漫主义者渴望遥不可及的事物,他们或许会怀念一个已逝去的时代。浪漫主义者开始热烈地重估中世纪的价值——它曾在启蒙时期受到批判。他们还憧憬东方等神秘而遥远的文化。黄昏、夜晚、古老废墟,那些阴暗和离奇,那些超自然的生命暗面充满了吸引力。浪漫主义向往自然及其神秘,但它并不是乡村生活的产物。卢梭首先提出回归自然,然而浪漫主义者真正使这口号变得流行。
    康德确认人对事物本身所知有限,他强调自我对于认知的重要性,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完全自由地去诠释生命。浪漫主义者以此发展出毫无限制的自我崇拜(ego-worship),来歌颂艺术天才。贝多芬正是这样的一个天才。巴洛克时期的巴赫和韩德尔等音乐家,多半用严格的音乐形式创作乐曲以歌颂上帝。而贝多芬用音乐来表达自我的情感和渴望,和他们相比称得上是一个自由的艺术家,其《月光奏鸣曲》十分浪漫,《第五交响曲》生动地表现自己。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同时也是个人主义者。文艺复兴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强调艺术对人类认知的重要性。康德在其美学理论中研究了人受到美(如艺术作品)的感动时发生的情况:人会忘记自我及一切,完全沉浸其中并体验到事物本身。康德认为艺术家可以自由地运用其认知能力。德国诗人席勒进一步发挥,艺术家的创作就像在游戏,人只有在游戏时是自由的——他可以自己制定游戏规则。浪漫主义者认为,艺术家可以提供一些哲学家无法表达的东西,只有艺术才能使人接近无以言喻的经验。
    甚至有人把艺术家比作上帝,他们创造自己的世界,就如同上帝创造这个世界一般。艺术家有一种创造宇宙的想象力,当他内心充满艺术的狂喜,他可以跨越梦境和现实的藩篱。年轻的艺术天才诺瓦利斯说:世界变成一场梦,而梦境成为现实。他病逝后留下一部名为《海因里希•冯•奥弗特丁根》的中世纪小说残稿,书中讲述海因里希寻觅曾在梦中见到并渴望已久的蓝花的故事。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有过同样的表述:要是你睡着了,要是你睡着了在做梦,要是你在梦里去了天堂,还摘了一朵奇美的花,要是你醒来时手里正拿着它,啊,那时会怎样?
    拜伦和雪莱都是“撒旦派”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更是当时的偶像。拜伦式的英雄,无论是生活上还是艺术上,都特立独行,喜怒无常,富有反叛精神。拜伦本人就既任性又热情,(关键是)还长得帅,于是被许多时髦女人包围着。人们传言,拜伦那些浪漫奇遇的诗歌反映的就是他自己的生活。尽管他有很多八卦,但对他而言真爱就像诺瓦利斯梦中的蓝花,虚无缥缈,遥不可及。诺瓦利斯曾和一名十四岁的少女订婚,但她却在十五岁生日的四天后去世。在短暂的余生里,诺瓦利斯对她的爱至死不渝——他于二十九岁时去世。
    一七七四年,歌德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引出了无望之爱这个主题,在小说的结尾,男主角维特因不能获得所爱之人,举枪自杀。这本书出版后自杀率有所上升,曾被丹麦和挪威列为禁书。强烈的情绪常把浪漫主义者引向危险之境。许多浪漫主义者在年轻时死去,或是患上肺结核(当时还是不治之症),或是自杀。活得较久的人通常到三十岁左右就不再是浪漫主义者了,甚至有些人还彻底成为了中产阶级保守派。
    笛卡尔和休谟清楚地区分了自我和物质,康德认为自我对自然的认知和自然本身是完全不同的。浪漫主义者反对启蒙时期机械化的宇宙,他们把自然看成一个整体,在自然中体会到大我,称之为世界灵魂或是世界精神。世界灵魂是一个自我,这个自我在梦般的情景下创造了世间的一切。哲学家费希特说,自然源自一个更高的、无意识的想象力。有人说这是旧宇宙意识的复兴,不仅斯宾诺莎,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普罗汀、雅各布•伯麦和布鲁诺都是泛神论者。
    谢林(一七七五~一八五四年)是浪漫主义时期最主要的哲学家,他和斯宾诺莎一样,主张把心灵和物质合而为一。自然的全部,包括灵魂和物质,都是一个绝对存在——世界精神的表现。自然是可见的精神,精神是无形的自然。自然中随处都可以感受到结构化的精神。物质是沉睡的智慧。无论自然还是心中都可发现世界精神。世界在上帝之内,上帝对此有所意识,但自然也有一部分代表着上帝不为人知的暗面。诺瓦利斯说:“神秘之路通往内心。”整个自然存在于心中,如果人能够进入内心,就可以接近世界的神秘。
    谢林发现在自然中,从泥土、岩石到人类的心灵,有一种发展的趋势。自然由无机物逐渐发展为较复杂的生命体。浪漫主义者把自然看做一个有机体,是一个不断发展内在潜能的整体。浪漫主义的自然哲学和亚里士多德、新柏拉图派的哲学相似。对于浪漫主义者而言,哲学、科学和诗学都是一体的。自然不是一个死板的机械,而是鲜活的世界精神。坐在阁楼上有感而发写下诗句,或是研究植物的生命及岩石的成分,只是硬币的两面。
    启蒙时期哲学家的历史观通常是静态的。世上只有一种普遍理性,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历史哲学家赫尔德(一七四四~一八〇三年)认为历史的特性就是连续、进化和设计。他的历史观是动态的,把历史当成一个过程。每一个纪元都各自有其价值,每个国家都各自有其个性、灵魂。关键在于是否认同其他的文化,只有认同才能理解。浪漫主义加强了人们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
    许多领域因浪漫主义而重新定位,一般将浪漫主义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适的浪漫主义,指那些惦记自然、世界精神和艺术天才的浪漫主义者。一八〇〇年左右,它最早兴起于德国的耶拿(Jena)镇上。另一种是民族的浪漫主义,不久后于海德堡日益风行。它关注民族的历史、语言和文化,把民族视为一个有机体,和自然、历史一样不断扩展潜能。“告诉我你住在哪里,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谁。”(Tell me where you live, and I’ll tell you who you are.)
    “有机体”这个词连结了两种浪漫主义,诗歌、语言、植物、国家,甚至整个物质世界都被浪漫主义者视为有机体,两者在这点上没有明显的区别。民族和民间文化,就像自然和艺术一样存在着世界精神。赫尔德是先行者,他前往各地采集民谣,称它们是民族之声。格林兄弟等人开始搜集海德堡的民谣和童话故事,后来就有了《格林童话》。民间故事就像是刚被人们发现的美味水果,再不抓紧采收就要从枝头脱落了。欧洲各地的作曲家开始把民乐写进他们的作品中,以拉近民乐和艺术音乐的距离。
    艺术音乐是由个人创作的音乐,民乐则不是由特定的人写就的,它来自整个民族。因此无法确知民谣的发源时间。艺术故事和民间故事也是如此。浪漫主义者积极拓展民间故事,德国的霍夫曼便是其中的大师。童话故事是浪漫主义者理想中最完美的文学体裁,就像歌剧是巴洛克时期最完美的艺术形式。它使得诗人有充分的空间探索自己的创造力——在虚构的世界里扮演上帝的角色。但自由地使用创世的想象力,也并不一定是完全有意识的。作者可能感觉到内心的趋使,使得他写出这个故事,写作时或许是一种被催眠般的恍惚状态。
    作者也会突然打破故事的幻象,出面干涉读者,说一些讽刺性的话,让读者在那一刹那想起:这毕竟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作者会提醒读者,叫他们明白,是谁在操纵这个虚构的世界。这种手法叫做浪漫主义的反讽(romantic irony)。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写的《皮尔金》这出戏里,就有一个角色的台词是:没有人会在第五幕演到一半的时候死掉。(One cannot die in the middle of Act Five.)
【赖声川的剧作《暗恋桃花源》就用了不少这种手法】
2014/1/1/13

评分

参与人数 1宅币 +30 贡献 +6 元气(技能点) +1 活跃 +2 收起 理由
dlsdyc + 30 + 6 + 1 + 2 o(* ̄▽ ̄*)ブ 发糖

查看全部评分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1

主题

294

好友

12万

积分

最终章

CODE:yggdrasil

积分
121424

技术宅四周年庆组委会纪念

发表于 2014-1-15 19: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唔,楼主居然过了一年多来填坑了,可喜可贺
本人在此严重申明,我是男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2

主题

13

好友

1万

积分

中二病

积分
12533
发表于 2014-2-9 01: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哇,苏菲的世界。。读的好认真
不过这本书确实不错,科普的同时故事性也很强
風雲。急告。独眼。並む。噬臍。慚悔。焉んぞ。薨ら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1

主题

213

好友

9万

积分

第五章

❀(乛◡乛 )再看 再看就把你次掉

积分
95900

技术宅四周年庆组委会纪念

发表于 2014-2-14 13: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给勤于填坑的露珠点赞
<strong><font color="Pink">*・゜゚・*:.。..。.:*・'一只小白兔'・*:.。.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12

好友

3217

积分

序章

积分
3217
发表于 2016-1-16 21: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菲的世界
听说过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0

好友

3308

积分

懒人

积分
3308
发表于 2016-3-5 19: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学一年级读的书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技术宅(基宅) ( 粤ICP备18082987号-1 | 浙公网安备 33010902001746号 )

GMT+8, 2024-4-28 14:32 , Processed in 0.223319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Copyright © 2018 技术宅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X3.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