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有技术,有你^_^)y
╱人◕‿‿◕人╲订下契约(注册新用户)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楼主: 阿突
收起左侧

国学与哲学日常活动第二期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主题

65

好友

1万

积分

第一章

积分
14935
发表于 2012-12-3 22: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凭窗聆澜 于 2012-12-6 20:56 编辑

1.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官方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个人认为对于一件事物的理解与认识,是必然要先遵循代入到这件事物的属性规则中的,也就是说,要先接触,然后才能有较为准确的认识,即先“格物”而后“致知”。最初始的一件事物的接触,可能是无意识的,碰触把玩的次数多了,便有了一定的认知。就算想置“致知”于“格物”之前,那这种“知”前也必定会有此“物”更为细节方面的“格物致知”作基础。虽千百年来众说纷纭,但大抵也都是赞同“格物致知”的罢。所以以吾之见,应为“格物致知”而非“致知格物”。当然,其实还有一点原因,就是本人的输入法默认只有“格物致知”啊~~#7077!


2.华夏之道应是吾之国民的支柱道义,的确如一剑所言,“必曰有之,则老庄之道,则孔孟之道,则释氏之道”,倘若不深究,吾以为,孔孟之道应为首位。
观武士道,骑士道之流。武士与骑士皆为其国之支柱力量,虽不见得多有权势,却以精神道义降服人心,受人景仰。自古以来,中国的支柱便为文人儒生。而文人儒生,又多以孔孟为师,尊其教义,受其指引,思之效之。而尚文,亦无法避免。国人本就善于思索而弱于体能,况且一件事情总有其两面性。倘若尚武而贱文,这是否又成为一个争执点?夺国傍武,治国靠文,所以在春秋战国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文,始终是盛不过武。况且一个道义的传承与广为效仿,也从侧面说明了其存在的道理。
不过虽说如此,但华夏之道又怎能是一个孔孟之道便能概括的?孔孟之道毕竟只是一家之言,没有人能通篇全括。况且很多大学者大修行人所提出来的各种说法,后期有些就被大众误解了,总有一些人因一知半解或偏听偏信或自欺欺人或贪图享受,却又要立个名头,各路名人就中枪了。如此以往,道不成道,群魔乱舞。所以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多方吸收,取其精华。
其实,我很想大吼一声,心中存浩然正气,这便是道!!哎呀!!(被拍飞~~)


感谢@dlsdyc ~~这两道题都与其进行过较为深入的探讨,这个学哲学的如水般温柔的汉子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帮助,让我有了明晰的思路。但毕竟鄙人对哲学和国学都知之甚少,思想难免浅薄了点(文笔也很差好么?!!),若有知见上的错误,请大家轻拍,手下留情。。

点评

这是在夸哲♂学少年哇诶嘿嘿~  发表于 2012-12-9 20:14
。。。仅作者可见,吾看不到的说  发表于 2012-12-6 20:57

评分

参与人数 1宅币 +50 贡献 +7 收起 理由
阿突 + 50 + 7 o(* ̄▽ ̄*)ブ 发糖

查看全部评分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3

主题

184

好友

4万

积分

第二章

积分
43635
发表于 2012-12-3 23: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朱熹承认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的方法。
但又认为心被人欲所蒙蔽,所以知识不够完备。
只要通过格物的功夫去掉人欲,对于天地万物之理就无所不知了。

所以是先格物后致知。

二:
不空谈,求实利。
怀天下,不逃避。
文韬韬,武并器。
弃苟且度日之心,不以武勇为弊。
当忍则忍,犯者立诛,是以华夏之道矣。

点评

因为吾辈实习了,于是用户组发糖最高限制降低了!果咩果咩!  发表于 2012-12-11 10:51

评分

参与人数 1宅币 +20 贡献 +7 收起 理由
阿突 + 20 + 7 我来发糖QAQ果咩!

查看全部评分

(ง •∀•)งゲロ(ง •∀•)งぐるたみん(ง •∀•)งGReeeeN(ง •∀•)งHH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主题

111

好友

2万

积分

第一章

积分
21954
发表于 2012-12-3 23: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1.格物致知吧╮( ̄▽ ̄")╭ 先研究事物才懂得道理嘛~
要是先懂得道理再研究事物,总感觉不太对啊
2.诶?本来以为文章里可以找到答案的_(:3ゝ∠)_看来看去好像没有啊
是我太没理解力么_(:3ゝ∠)_
嘤嘤嘤
华夏之道我就自己说一点点啦~~~
华夏之道、、、我觉得是一种隐忍的草根精神= =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种
我国也不缺啊
而且,其实西方也是很百家争鸣的嘛,像我们这儿有很多思想流派一样啦
各个时期应该主导不同吧,不太懂呢【笑
但是过刚易折
像我们华夏这种长存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
特殊的道应该就是一种隐忍包容的吧
这使窝们民族活下来了啊╮( ̄▽ ̄")╭


评分

参与人数 1宅币 +30 贡献 +7 宅の石(入宅度) +1 收起 理由
阿突 + 30 + 7 + 1 难为撸了辣么多!吾辈却只能给这么点QAQ.

查看全部评分

影川 发表于 2012-6-7 13:02 抱恶党????!爷宁愿让G妹纸推倒什么的(咳 如果当时说了什么过分的话,爷愿意躺下任哀酱鞭打(咳咳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46

主题

106

好友

6万

积分

第三章

积分
61293
发表于 2012-12-4 04: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1 先来了解下这两个是什么再来讨论具体
格,就是研究清楚。格物就是去研究清楚那是什么 这是什么 去亲自实践 用身体弄明白
而 致 学过古文的都知道 致 在古文里一半都是到达的意思 致知 则是知道了知识或者掌握了知识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概念,其由来是《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这段 但是虽然知道缘由,却大学中却未做出解释,从此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而对此现阶段最认可的是南宋朱熹学说的部份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这也是我们高中历史课本里所提到.
以上部分概念内容整理维基百科

再来 致知格物
看样子就是和格物致知是相反的 必然就是先掌握知识再去实践

然后现实生活中 没有百分百的格物致知后者致知格物
尤其是一些突发事件  我们只能利用我们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来试图解决
所以格物 和 致知 是互相交错的 在格物中致知 在致知中不断格物


2 这好深奥= =
我认为 华夏之道即民族之魂
那么什么又是民族之魂呢 说白了 就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 这是每个上了高中的同学应该都知道的(= =政治考点....
其分支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我去 我感觉我越写越像在答政治题目了....
先这样了0 0

评分

参与人数 1宅币 +50 贡献 +7 收起 理由
阿突 + 50 + 7 o(* ̄▽ ̄*)ブ 发糖

查看全部评分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15

好友

9296

积分

序章

积分
9296
发表于 2012-12-4 16: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ian2 于 2012-12-4 16:48 编辑

1.格物致知出自《大學》,而致知格物則由王陽明提出。
2.-華夏民族沒有切腹的傳統,卻有勾踐到敵國"卧薪嘗膽"而復國的事跡。
榮譽雖可貴,可是為了它什么都不做,就去自殺,也就等於直接宣布放葉,永遠沒有成功的機會。
如果當年勾踐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直接以身殉國的話,他就永遠不會有翻身的機會,也不會知道自己活下來居然能夠反敗為勝。
君子報仇十年未晚,大丈夫能屈能伸,和忍辱負重這些話流傳下來的精神,被刻珞在每一位的心中。
-再說一說"民",以民為本是老話了。統治者若無民心,如何服眾?
所以民是根,民是命,民是本。民好,國家才好。
就像一個家庭,只有一個人,即使他是一家之主,這個也不是家,
一家之主無法令家人安心,家庭成員搗亂,一家之主形同虛設,這個家就容易被摧毀。
國家亦同理,我國五千年朝代不斷更替,就是當統治者不再是民眾的期望,違反了民心所向,到一定程度時,
將有一位經過重重考驗的人取而代之,從而改朝換代,繼續為人民服務。
一個好的統治者,擅文或擅武不是最重要,而是懂得以民為本。這就是民的力量。
-古人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即使我們沒有劍士,沒有騎士,
我們的民族仍然有許多人,不論貴賤貧富,平民權貴,願意為國出力,
華夏民族因而立足於世。
第一點是忍道,第二點為民道,第三點就是我中華民族的榮耀。

评分

参与人数 1宅币 +50 贡献 +6 元气(技能点) +1 收起 理由
After✟墓✟ + 50 + 6 + 1 o(* ̄▽ ̄*)ブ 发糖

查看全部评分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27

主题

191

好友

11万

积分

最终章

节操,真是美味啊!

积分
115161
发表于 2012-12-4 21: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散发长歌 于 2012-12-4 21:45 编辑

1、个人认为,应是先致知而后格物,所谓实践出真理,没有实践无法确定这到底是真是假,但没有思考作为基石又怎么确定方向,行动需要以思考最为基石。的确,现实中很多伟大的发现都是在实践中无意发现的,但更多的发现是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的,在头脑中突显的闪光很可能就会促进一次伟大的进步,很多知识光靠实践是无法得出的,需要通过思考的灵光给出方向才能去操作去实践(貌似跑题了?)
2、华夏之道在于百家之道,在于融合之道,先秦汉初时期,中国百家争鸣,有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十家,虽然后来小说家被去掉只剩九家,但这九家却正是华夏道的最初体现,这九家有崇尚纪律有崇尚实践有崇尚思想种种种种,华夏民族可以说既善于动手又善于思考,虽然后来儒家成为主流,但有怎么能说后来的儒家就是单纯的儒家呢?后来的儒家可以说是吸收了很多百家的长处,如果以最早的儒家思想世间一切都可以礼以仁来治理,人人守礼守仁而达到世界大同,那还要法律何用?那还要军队何用?所以儒家可以说后来时吸收了百家之道,而中华民族的本质就是吸收融合,吸收外来文化,融合百家之长,这正是华夏之道,不墨守成规,死守一道。东洋武士道,西欧骑士道,现在还能看到多少?但华夏民族的融合之道这种近乎于无法具体言说的道却仍然存在于华夏之魂之中,中华民族善隐忍,在隐忍中悄悄吸收别人的长处,终将爆发出无穷的力量。

评分

参与人数 1宅币 +50 贡献 +8 活跃 +1 收起 理由
After✟墓✟ + 50 + 8 + 1 o(* ̄▽ ̄*)ブ 发糖

查看全部评分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50

主题

73

好友

2万

积分

第一章

积分
20600
发表于 2012-12-5 13: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开堪折 于 2012-12-5 21:49 编辑

1.格物致知
2.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于是归隐深山,避世桃源,是因为万事跟道相比都太渺小了
道是说不出来的,任何人说的道都是他的观点再找很多东西来证明这些观点
这样说吧,我们觉得,花开花谢,月圆月缺,潮涨潮退,总有一种力量冥冥之中控制着一切,又想不通是什么,只能给他起个名。
基督教叫他上帝,
佛教叫他佛祖,
伊斯兰教叫他安拉,
我们觉得他没有感觉,也不会思考,就叫他道
硬要说,华夏之道因该是包容

评分

参与人数 1宅币 +50 贡献 +6 收起 理由
After✟墓✟ + 50 + 6 o(* ̄▽ ̄*)ブ 发糖

查看全部评分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主题

39

好友

1万

积分

Doctor

积分
14940
发表于 2012-12-7 12: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majiang 于 2012-12-8 00:25 编辑

2:吾辈习岐黄之道,时有所思。一日观气机升降图,疑窦渐生。医之大家常讲脾胃乃升降之枢,余四脏皆为升降之轮,轮不能转则运其枢,枢不可动则转其轮。然何力有运枢转轮之功?问之同窗,同窗默然,良久答:乃天地之功。问曰:道否?曰:然!故医者之道习于天地,合于社稷。至微鉴于人身,至宏鉴于宇宙;法阴阳,合术数,晓气血而能通天地,从自然而万物莫不能驭,乃医者之至高境界。吾族立世之初法于天,象于地,观天地日月之消长,悉虫兽花草之死生,故能顺从自然,自立其身。法阴阳则天文地理莫不可测,风云雨露晓而化之;合术数则天地万物莫不可用,黎民百姓皆教而从之。欲民顺必先顺于民,民之于国如道之于人,吾辈欲以道养吾身,则吾身必先合于道。
人云老庄之道恬淡虚无,文气胜于武气。须知人身触之柔软而内藏坚骨,营血濡润醇厚,滋润周身,然亦有卫气之剽悍滑利,贼邪入侵则奋起而抗邪。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阳调和,则耳聪目明,身轻体健,远远观之,神气隐现,此乃平人,虽有贼邪,亦不能害。比之于国,无需多言。
大道三千,医道虽关于生死实为其旁枝,国之大道虽名大道亦为旁枝。故吾辈之志勿拘泥于道之形式,当审之,思之,察之,明之,后自能俯而观之,推而广之。
故吾华族之道本乃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顺从自然,通而互用,刚柔并济,自强不息。此乃吾族立世之本,亦为进取之道。
吾初学医术,虽晓医理然功夫甚浅,抛砖引玉,搏君一笑。
P.S:貌似略显五毛。。。莫喷,纯原创,非抄袭。都有理有据,有书可查,主要参考内经来写的。真心觉得治国和治人是一样的,虽是旁枝,但是高层次的旁枝!。。。不为良相便为名医,古人诚不欺我也。

评分

参与人数 1宅币 +50 贡献 +6 元气(技能点) +1 收起 理由
After✟墓✟ + 50 + 6 + 1 o(* ̄▽ ̄*)ブ 发糖

查看全部评分

痘痘请看:http://www.gn00.com/thread-116423-1-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主题

13

好友

6791

积分

序章

积分
6791
发表于 2012-12-8 18: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1.这个还真不好说啊,咱是理科来的,然后嘛,就只好百度了。。百度的结果也很模糊啊。。
这句话源于《礼记·大学》八目,但也只是提及而已,并没有做具体的解释,所以就有了很多的理解啊。但作为一个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实就算理解的不同也都有各自的相似点。但是总被拿出来比较的是朱程的格物致知和王陆的致知格物。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已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明末刘宗周[3]就说:‘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而由刘宗周至今,又历三百余年,更增加了许多不同见解。】【现在社会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份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乃是在关于“致知”的解释。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这种观念变异可能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影响。】

然后,就是致知格物了、、这个貌似是王阳明和陆象山的观点。。他俩觉得【“格物穷理”有将“理”与“心”分作两件的危险,】于是他俩【都坚持“心即理”。】
于是王阳明将“格物致知”解说成“致知格物”。而“致知格物”实则就是“致良知”就是“致吾心良知于事事物物”。阳明心学虽然维护了“理”与“心”以及“致知”与“格物”的一贯,但却导致了“致知”在“格物”之先这一明显不合《大学》所言序次的尴尬局面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国。欲治其國者,先齊齐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脩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乱而末治者,未之有也。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否矣。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礼记·大学)
从原文看的话,需先格物,而后知至,尽知之后便达到完善的理解,就是达到了致知;而后诚其意,而后正其心,而后修其身,齐家齐国。。这样看的话会觉得朱程的观点是对的,王陆的虽然也在理,却是是不合乎原本的顺序。
但,要是结合着当时的情况来看的话,【明朝中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王阳明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乃发明“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
所以,也不难理解他会提出这种论点、思想来了。【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物格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诚意者,诚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此岂有内外彼此之分哉,理一而已。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则谓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则谓之心,以其主宰之发动而言,则谓之意,以其发动之明觉而言则,谓之知,以其明觉之感应而言,则谓之物。故就物而言,谓之格,就知而言,谓之致,就意而言,谓之诚,就心而言,谓之正。正者,正此也,诚者,诚此也,致者,致此也,格者,格此也。皆所谓穷理以尽性也。《答罗整庵少宰书》】
所以,也实在难说究竟谁对。中学的教育里一般讲的都是“格物致知”,这确实是个让学生有良好学习态度的观点。老师会给你灌输“格物致知”的思想,相对于“致知格物”也会提及,但也只是仅限于提及而已,再加一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课回家自己查查”,但当时的孩子有几个会这么么做的呢?
【格物———穷理———致知———反省自身从而达到心灵的冥识契悟从根本上来讲与孟子所倡导的“尽心”在本心上作功夫是不相同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格物致知”似乎更接近于荀子的“积靡”和“化性起伪”。虽然程朱的根本用心还在于“明理”但是格物的危险却在于由此而使心逐于物而不明理或虽明理而不得其全而流于支离从而从根本上背离初衷而使自己处于飘浮状态。】(罗安宪《格物致知还是致知格物?——宋明理学对于格物致知的发挥与分歧)
穷尽天下之物,穷尽天下之理,或是不断坚实自己的本心?其实“格物穷理”也好,“心即是理”也好,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就好。







2.夫东洋武士道,吸汲华夏孔孟之道忠勇,释氏之道生死如一之意,剑走偏锋,趋近极端而成,并以此道捍卫家国。旧本是命授天皇,后则是各自武士集团。以集体进行活动,忠于所从事的集团,何尝不是【政治所附庸,权贵所奴役】?看似自立自强自信,实则身不由己,命付他人。若有过,则以刀剖腹,看似慷慨赴死,实为逃避怯懦。
而武士道骑士道,本为士卒,怎可言古之醉卧沙场、弓裂金戈军士不同道?  【自不必上于沙场而存,为其国人所共崇焉。(其实不太懂这两句)】  
而 孔孟,黄老,释氏之道,与骑士道武士道者道不同,怎可相提并论?  
先说道吧。。人人皆有道,而又各不相同。而执著于何为道,为何道,道为何者,则落入泱泱万象之中。入世处世须记我即是道,道即是我,道为我所悟,我在道之中。心中有道,则不会迷失。道本虚无,自生一气。一气生阴阳,阴阳分三才思想五行八卦九宫。而道本无为,又何求道为何?
孔孟之道,旨在爱人,乃中庸之道。汝言【故春秋战国皆不欲用其道 】,然当时时局不稳,战乱不断,虽战事不歇,国土分散,但皆是华夏之人。孔孟之道虽迂腐,但其中心思想仁爱却旨在保护华夏。华夏地大物博,翻阅历史,可见边陲战乱不断,但我汉之血脉仍以向荣之势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何谈“血性勇猛进取之意日渐消亡 ”?虽也有【虚事华表苟且度日之心日渐滋生 】,但是血性勇猛进取之辈必首当其冲。然后历史变节,改朝换代,一扫萎靡困顿之意。
黄老之道,与老庄之道相似却有不同。黄老之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 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术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公正无私”,“恭俭朴素”,“贵柔守雌”,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上述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是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东汉时,黄老之术与谶纬之说相结合,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道教的形成产生了不少的影响 老庄之道
  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而释氏之道,佛家所说的“道 ”,是“中道”,佛家的最高真理。所述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佛家的道是中观的思想,中观思想涉及“中道”和“空”。“空”的思想似空非空,不能著空相求空。

每人处世所为、所需皆有不同。而世人的道虽不同,但却丝缕相关。这些关联将每人所处之道联合,终成大道,即为华夏之道。
你最开始问的【  而问我华夏之道为何,因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何为华夏之道】,这是国之道,而所谓的武士道,骑士道则是个体之道。先前的 孔孟,黄老,释氏之道,也是个体之道。国之道与个体之道不同。但都是由个体之道组成,互相领导,牵引而成。所以最开始这个问题提的就有点狡猾。总觉得哪里不对,就算可以说的过去也会自己找一个理由来否决。
想了半天还是觉得以国人之道最接近华夏之道。国人之道没有具体的意义,它是由各个个体组合,然后得出的一个共识【保全国家,保卫民族】。要说何为华夏之道,为何华夏民族长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便是这无数的小道互相扶持,化作大道,撑住整个华夏了吧。。


咳咳。。其实我都不知道自己在说啥了,,眼睛好累。。

评分

参与人数 1宅币 +50 贡献 +6 元气(技能点) +1 收起 理由
After✟墓✟ + 50 + 6 + 1 o(* ̄▽ ̄*)ブ 发糖

查看全部评分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8

好友

3万

积分

第二章

积分
35220
发表于 2012-12-9 14: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1、“格物致知”还是“致知格物”?
格物致知

2、华夏之道是何“道”?
好难啊,200字。。。。所以只能借用了。。。。)论华夏之道也,吾私以为儒家之道乃我华夏之道也。儒家之道,乃治国之道,以仁爱为主,主张王道政治。“孟子所说的以德服人,而不能以力服人,如此才能使人真正心悦诚服地服从政治权威,达到社会的长期治理而稳定和谐。”“言及华夏之道,实则论及老庄、孔孟之意。老庄之道在于无为,孔孟之道在于仁义,释氏之道在于存现与寄望。
然则华夏之道非只存于此。此之道,非微言可尽。
道者,理也,气也,德也,治也。”
老庄之道在于无为而治,意在于不提倡君主过度的干涉,顺着形式治国,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然,论及老庄、孔孟之道,私以为都为治国之道。
(_(:3」∠)_这200字撸得我X尽人亡,还有一大半还不是我自己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宅币 +50 贡献 +6 收起 理由
After✟墓✟ + 50 + 6 o(* ̄▽ ̄*)ブ 发糖

查看全部评分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97

主题

139

好友

3万

积分

第二章

积分
36450
发表于 2012-12-9 19: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1.因为字义——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
且从“格物致知”的原出处就可以看出是先格物而后知至。
——西汉·司马迁《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2.
    因为“道”出自《道德经》,玄学研究者对《道德经》的“道”做出的解释是:“可以用言语解释妥当的‘道’,就不可能是真正的‘道’;若果我们给予‘道’一个名字,这个名字也肯定不能把‘道’形容妥贴。”老子的'道'是自然规律或者法则,是指这个世界还没有人的时候就存在的自然界、宇宙的规律和法则。庄子也认为‘道’是无始无终,无所不包,无处不在,与道德经相同了——《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然后从字面解释‘道’——《说文解字》:“道”,从,从首,谓长行,首:谓面之所向,行之所达。所谓“面之所向,行之所达”,意即面向哪里,道在哪里;走到哪里,道在哪里。
    但是这里是说出一个专属于华夏的“道”。
    首先要明确华夏不是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是指以从小接受华夏知识体系的人、或国家,不能因为他是满人、洋人、或者海外华人等血统、地区分别就说他们不是华夏人。可以说现在的中国人基本没有纯汉族血统的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华夏本义是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和服饰华丽——孔颖达为《春秋左传正义》作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而在这里,甚么是华夏的'道'呢?

    华夏现在面对的问题。通常都说‘崖山之后再无中国,明亡之后再无华夏’,是因为华夏的文明没有了,华夏民族之文化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天水一朝,偌大的文明到了现在,有多少人掌握宋朝之前大多数读书人的技能、素质。中国一直在进步,但是现在已经不是以华夏文明为主体了,现在是以不中不西的体系管理着中国,所以中国不是华夏。
    第一个道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没有以八德所做根基,就不会存在一个真正的华夏,不管从字义上,还是含义上。华夏的道是要有华夏专有的精气神,可以让非华夏之人一样看出:此人属华夏!就像在外国,外国人能容易分别出的亚洲人,就是日本人。日本人学习了,融合了,改变了,拥有了他们自己的精气神。中国人舍去了,学习了,改变了,没有了精气神。古华夏遗风,究竟会有何等的团结与彪悍,连相对柔弱的南宋,都有十万军民自发跳海殉国,这样的气节,何时能再次拥有?——而这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也有相似之处,不是傻或者顽固懦弱,而是一种精神,高过了生命。
    而没有了第一个道,其它的道就没有发展的前提,或者说是大大的阻碍了其它道的发展。
    第二个道就是智慧,君子六艺,各类学术。很多中国人体质差,不用质疑的是一个确定句。中国人不重视教育,应试教育就是最好的表现。怎么说呢?就说语文,把《千字文》给一个普通高中生看,大部分都不认识吧。而音乐,我们都记得学校的音乐课通常是干什么的,而艺术学校的学生,让他们弹奏一首完整曲子,而不是考试里面的节选,也有很多弹不完吧。而六艺教育既重视人的品性的涵养,又重视身体的训练和音乐的熏陶。所以六艺教育是一种非偏向的课程设置模式。尤其是“数”的教育,属于理。当然用古代的教材教现在的人肯定是不行的,不过同一时代的华夏人的学术是最前的,数学、化学,生物因为没有像西医一样偷尸体做解剖,但是也发展出了卓越的药剂学,外科、脑壳、麻醉药、心理治疗,现在的中医为什么势弱?因为已经停止发展了,而且失传了,在物质条件低下的条件下繁荣发展,物质条件有了却弃之,学一种新的体系。这种事情在中国基本是普遍现象,就像建筑学。
    而一个基本的言论的自由都没有,这和明清文字狱有何区别?而怎么去逃避文字狱呐?只有去研究古人留下的东西了。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的时代不会再有;唐代佛教的宗派各立,各派显然分明的精髓也不会有。不说别的,就说华夏人写的字,和现代人相比,一个可以看出其特有精神,一个连最基础的整洁都没有。
    总的来说,我们都不是华夏人了,现在不是追求华夏的道,而是先让自己变成一个华夏人!
    然后再寻求属于自己的道。
    不过这样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像是中国会做的麽?

评分

参与人数 1宅币 +50 贡献 +6 元气(技能点) +1 收起 理由
After✟墓✟ + 50 + 6 + 1 o(* ̄▽ ̄*)ブ 发糖

查看全部评分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技术宅(基宅) ( 粤ICP备18082987号-1 | 浙公网安备 33010902001746号 )

GMT+8, 2024-5-7 02:09 , Processed in 0.281771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Copyright © 2018 技术宅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X3.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