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有爱,有技术,有你^_^)y
╱人◕‿‿◕人╲订下契约(注册新用户)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楼主: 善蜜
收起左侧

[历史军事素材] 古代人姓名称呼大全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主题

51

好友

1万

积分

第一章

积分
12831
 楼主| 发表于 2012-6-18 22: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是
我在天涯看见很多吐槽古装剧服装啊什么的
比较欢乐的是一个吐槽新版红楼梦的

温柔固善蜜,狰狞皆无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主题

51

好友

1万

积分

第一章

积分
12831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11: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氏

    还是简单说,姓不够用,同姓之间因为生产力发展,财富地位开始分化,必须另行区分,因此有了氏。《说文解字.》中说:“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这是说,“姓”用来别婚姻,而“氏”用来别贵贱。

    氏用来别贵贱,自然就会形成新的小圈子,与“同姓”有别的是,氏发展为“氏族”(大家、大族、望族的标准),《白虎通义.姓名》说:“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

    由此可见,姓与氏,原来表达的是不同的含义。先秦时期,古人一直是分开使用,严格区别,自秦开始,姓氏才合二为一。

    由于先秦时期姓氏分离,所以夏、商、两周,男子均称氏不称姓,妇女才称姓。有个大家可能已经很难接受的错误,就是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这样的称呼是错误的。因为先秦王侯只能称国不能称姓,所以这两人应该被叫做“周昌”、“周发”(不索姓周,而是当时贵人以国为姓,称国),或者文王昌、武王发。

    为什么我们现在叫他们姬昌、姬发呢?习惯性错误,而且是上千年的习惯。最早犯错的是司马迁《史记》和刘知几《史通》。郑樵在《氏族略序》中就说,称呼姬昌、姬发的说法“三代(指夏商周)之时无此语也”,又说司马、刘两人“虽字长(司马迁的字)、知几二良史犹昧于此!”顾武炎在《原姓》中说:“男子称氏、 女子称姓。最贵者国君,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顾武炎还说:“考之于《》(指左传),二百五十年之间有男子称姓者呼?”

    表小看上面的习惯性错误,这等于你看到杨贵妃后叫她“杨小姐”,会笑死个淫滴。现在严谨些的辞书、文学,就十分注意这点,大家可以翻翻,《辞海》就不介么称呼先秦的人名。

    而女子却完全相反。只称姓不称氏。姓之后,只跟个氏字了事,这在很近代还常见,如“张氏”“李氏”,出嫁之后,前面加夫姓仍旧不称氏,这也是大家常见的,如“孙留氏”、“张王氏”。(罗嗦一下,如娘家姓洪,夫家姓西,就念做“XI HONG SHI”;如果自己姓西,丈夫姓拉,就更惨了。。。)

    嫁给国君,就在自己的姓前加夫君的国名;嫁给一般人,就在前加丈夫的氏,这在先秦时代几乎无例外。
    如周王朝是姬、姜长期通婚,姜王后就不称姜氏,而称“王姜”。另以鲁国为例,桓
夫人叫“文姜”,宣公夫人叫“穆姜”。

    而大家熟悉无比的节烈先驱孟姜女,也不索姓孟名姜女,也不索姓孟氏姜的女子。孟姜女根本不是个姓名,而是先秦女孩非常普遍的称呼,和我们今天说的“张家大闺女”是样的。“姜”是其姓,“孟”为排行老大之意,所以孟姜女 = 姜家大闺女,这就是女称氏的代表。

    补充一个,先秦男子称氏,用以别贵贱,但广大下层民众,连饱饭都吃不鸟几顿,谁去管虾米礼制。穷人不称氏,原因是穷得根本不需要氏。

    再补一个,氏的取得是十分灵活的,有几十种得氏的方法。商鞅就索这样, 他是卫国公室的子孙,所以先以卫为氏,又以公孙为氏。“商”是他在秦的封地,大约索看到自己的产业兴旺,土地权证也下来了,所以又高兴地改叫“商鞅”。
温柔固善蜜,狰狞皆无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主题

51

好友

1万

积分

第一章

积分
12831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11: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几个“习惯性认知”带来的误解。

    首先,秦始皇姓虾米。我们接触的最多称呼是“嬴政”,嬴又是秦的国姓,所以秦始皇应是姓嬴无疑。
    无疑?且看:
    秦始皇得姓时,天下未合,姓氏也未合一,根据三代男子不称姓,秦始皇不能称姓,只能称氏。而秦始皇出生在赵国邯郸,是以赵为氏。《史记.秦始皇本记》说:“名为政,姓赵氏”《索隐》说:“(始皇)生于赵,故名赵政”《淮南子.人间训》说:“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说:“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就算以秦时
姓氏合一之俗,秦始皇也只能说姓赵。
    可怜吧?当过质子的小政,连名字都带道疤。而《寻秦记》(古天乐电视剧。。。)精彩剧情之赵盘改叫嬴政,如果项少龙真的回了秦朝,是喊不出“嬴政”的。

  

    第二个,孔子。是否姓孔名丘?很多书上介么说,唉,怎么怪得了韩国偷我们的文化瑰宝呢?就算中文专业的,也未必搞得清楚文圣先师姓虾米。
    孔子的孔,是其氏而非姓。孔子是宋国贵族遗后,宋是殷代遗民所建,孔子的姓应是殷代贵族之姓,即姓“子”。而孔子的氏,原来也不是孔,而是“公孙”,到孔父嘉时(注意,不是孔子的父亲孔嘉或子嘉,其人以公孙为氏,嘉为名,孔父为字),已有五代,氏用以别贵贱,所以自他之下的后代就不能再以公孙为氏,而孔父 嘉就以自己的字为氏,所以,有鸟孔子。
    是不是很复杂?源见:《孔子家语》卷三十九《本姓解》:“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

  

    第三个,屈原,不索姓屈,而是以屈为氏,称氏。屈原的姓,是生僻字打不出来,谁帮我贴个?

(芈,音mi,楚国王室贵族的姓。)
温柔固善蜜,狰狞皆无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主题

51

好友

1万

积分

第一章

积分
12831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11: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姓氏合一。

主要功劳还是赵政始皇帝。灭六国后,六国贵族大都 被斗翻了,用以别贵贱的氏就失去了原来的意思。而穷人们一看,呦,这不索原来的战国四大才子吗?他原来的氏很吊,我也用用。就这么氏就并姓一道了,氏再不是虾米尊贵的标记鸟。见《通志.氏族略序》:“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姓氏之失自此始。”例如《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字文 渊,扶风茂陵人也。其先(即先祖)赵奢为赵将,号曰马服君,子孙因为氏。”这里的以马为氏,实际上已经是以马为姓。(介么说来,伏波将军之后,西凉锦马超,差点叫赵超?)
温柔固善蜜,狰狞皆无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主题

51

好友

1万

积分

第一章

积分
12831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11: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有关姓氏的一些小P事:

姓有多少? 至今无法统计,百家姓连实际姓氏数目的零头都不到。就在写介个的时候,还认识了一位“日先生”。。。这姓,跟那个什么“操高潮”的操一样的惨啊。如果发个“日”姓双胞胎求取名的帖,必定会火。

赐姓:我们经常看到古代皇帝赐姓以显示恩宠,如郑成功就被赐姓朱,叫“国姓爷”,但赐的姓也不一定索好的。有些皇帝讨厌人,会改个很新潮的姓氏给乱臣,例如,梁元帝下令将反叛的萧纪的后代改姓“饕餮”(很难想象萧蔷被叫做饕餮蔷。。。)

复姓省单姓:可能你身边的人就可以这么寻祖的哦。宋代《梁豁漫志》(第二字是别字)卷三《氏族》中说:“今之称复姓者,皆从省文,司马则曰马,诸葛则曰葛,欧阳则曰欧,夏侯则曰侯。。。”

孩 子跟谁姓?在古代,有时低贱之人为了上位,不惜选择更高贵的母亲的姓氏为姓,这在许多公主的后代中多见。而汉初名人夏侯婴的后代是比较离谱的。夏侯婴的曾 孙夏侯颇娶了平阳公主,平阳公主的母亲姓孙(有时平阳公主也被叫做孙公主),夏侯颇的子孙“更为孙氏”(见《汉书.夏侯婴传》)。可怜一代英雄夏侯婴,子孙居然跟着外婆姓。。。
温柔固善蜜,狰狞皆无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主题

51

好友

1万

积分

第一章

积分
12831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11: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几个冷死人的冷僻姓,
一是姓,而壹又是另外一个姓。赤、橙、黄、绿、青、蓝、紫都是姓,天、地、日、月、星(星彩那**妹?)是姓,笔墨纸砚是姓,琴棋书画是姓,东南西北、前后左右也都索姓。而“姓”、“氏”两个字也是姓(“查房!姓名?”“姓。。。姓‘姓明’。。。”“老子问你姓名!”“就就索姓姓,名字是‘姓明’”“你TM装蒜是不是?”“不是不是,就是姓,姓是我的姓。。。明是我的名。。。”“干!拖 出去踢JJ!踢到说为止!”)

比较特别的数字姓:后汉有兖州刺史叫“第五伦”,第五是姓。乾隆朝有个进士姓七十一,著有《西域闻见录》。

有些字作姓时,读音变化之大,令人瞠目:
虎字做姓时,念“猫”;
种字做姓时,念“虫”;
炔字做姓时,念“贵”;
缪字做姓时,念“庙”;
儿字做姓时,念“泥”;
繁字做姓时,念“婆”;
秘字做姓时,念“必”;
员字做姓时,念“运”;
祭字做姓时,念“寨”;
女字做姓时,念“乳”(好姓!)
奢字做姓时,念“啥”
温柔固善蜜,狰狞皆无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主题

51

好友

1万

积分

第一章

积分
12831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11: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名

庄子》中说:“名者实之宾也”,即“名”为“实”所生,我们今天说的成语“有名无
实”就索此意。《说文》对“名”字的解释更加实在:“名,从口夕,夕这冥也,冥不相
见,以口自名。”即:名是用来叫的。
名 的源来:最先是“公名”,即神农氏、有巢氏之类,是表示一个或许多部落的共用名字
(神农决非个人,这是争议日间缩小的一个学术问题)这个时候名多用来表示 某个专业技
术过硬的集体氏族(神农务农,有巢搞房产,燧人做餐饮),到了尧、舜、禹,就渐渐有
了个体化的名。(例如《说文》称“尧,高也”、“舜,大也”,尧、舜实际上就是高大伟岸的尊称,那个时候的马屁,好古雅。)

讲到名(实际上就已经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名字),就有些笑谈:

成吉思汗有位将军,名字叫“鸭儿看”
金代有位功臣,叫“李咬住”(寒,幸好不叫李**住)
金代还有很多强人的名字很强大,但不很好。读《金史》,你会看到:完颜猪、于猪粪,
辽史》中还有王驴粪。是否当时牲畜及其粪便对游牧族太过重要?
列子.汤问篇》有个叫“魏黑卵”的。卫宣公有个臣子叫司马狗,《元史》中还有叫郭狗狗的,以孝闻名;将军石抹狗狗,战功卓著。
上述这些丑名、恶名,除少数名字为音译,大多数都是一个原因:取贱名字好养活。现在
很多农村地区还有二狗之类的名字,就索介个习俗。

还 有个强人,不知道前段时间的《汉武大帝》里出过场没有。武帝的陈皇后,母亲是汉文帝之女(干,武帝**?),名字叫“刘嫖”。这就不是皇帝取贱名字好养活 了,皇帝不稀那几碗粥米滴。只是因为嫖字的淫亵含义,是从明朝才开始。(就象哥哥介个词,第一看电视《水浒传》都不觉得什么,现在再看,总觉得李逵叫宋江 “哥哥”的时候十分YD。。
。)
温柔固善蜜,狰狞皆无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主题

51

好友

1万

积分

第一章

积分
12831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11: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字

自周而下,不论男女,普遍有字。男子成年,女子出嫁时,就会“冠字”。《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就是发卡,盘头发用的)而字。”对于男子来说,二十岁就已是成年,从前用来被长辈称呼的名,就不能再不分场合地用下
去了,只能另取个称呼,供平辈和将来的晚辈呼叫,这就是字所以用。对于女子来说,因为取字就是出嫁,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的“待字闺中”就指的是尚未嫁人,中间这个“字”的来由,很要考些人的。

而“字” 与前面的“氏”一样,在先秦是有地位、有票票的人才讲究的。对于穷人,饱饭滴没有,字滴也没有。刘邦和他手下的一众战将,多是穷苦出身,所以都没有字,萧 何、曹参、陈平、周勃、韩信、英布、樊哙、夏侯婴等,都是只有名,无字。只有张良,身为
韩国(不索朝鲜半岛那个,害怕又有高丽参看到了说张良是他们祖宗)贵族之后,所以有字,所以在《三国演义》才有许多次:“吾之子房也!”到了汉朝,也非所有人都有字,一般还是读书人取得多。

另外,字可自拟,所以一人有多个字的事情很常见。例如关羽就是本字长生,又字云长。

而对字的说法,在唐以后,才称为“表字”(BZ,有见BZ)唐以前,无表字一说,所以写梦回三国小说的同学们注意了,表乱用“表字”。而表字之称,应是来源于《西京杂记》记载西汉梁孝王的一句话:“字以表德”;《颜氏家训.风操》也说:“古者名以正体,字
以表德。”

最 后,对字的取法,在魏晋前,从古制,与名一样,大部分是一字。单字的名大家清楚,例如赵云之云,司马懿之懿,但子龙、仲达都是两字嘛。其实魏晋前的 “字”,大多都是一言,是两个字里后面那个。前面那个字一般是表示敬意和排行用的,不做实意解。以子龙之龙解为少、小,子龙可解为小龙。而仲达就俗气些,仲是古代兄弟常用的“伯、仲、叔、季”里表示家里的二兄弟,所以仲达又可解为“二达子”。。。对于不加敬语直接使用一言“字”的,也有很多,例如:陈胜字 涉、项籍字羽(《寻秦记》结尾:“就叫项羽吧!”寒。。。)前此种种,自宋代洪迈《容斋五笔》可见。

而东汉以后,基本上字都变成了二言。也有了多言字。例如宋晁景迁字伯以父(莫非他伯伯X过他娘?)、隋代有个人名无为字无不为。南北朝时,有些游牧民族学习汉制,开始用字,不过很多是“胡名”的音译或乱译,很没水准。例如知名人物宇文泰字黑獭。

古代一直还有比较特立独行的人,名和字相同。《日知录.字同其名》载:“名字相同,起于晋宋之间。史之所载,晋安帝讳德宗字德宗;齐颜见远字见远;任孝恭字孝恭,至唐时尤多。”
温柔固善蜜,狰狞皆无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主题

51

好友

1万

积分

第一章

积分
12831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11: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有关名字的一些小P事:

王莽错误地理解了《春秋公羊传》里的“讥二名”三个字,以为两个字的名是不好的,号召全国通行单名,后来还把二名定为一个刑罚。因此《三国演义》里都是单名,除了袁术手下的一个文官杨大将。杨大将:被罗贯中看掉字的小人物。正史里写的是长史杨弘、大将纪灵,中间弘字看掉(那时还无顿号标点),成了“长史杨大将、纪灵”。所以,实际上他是单名。

行辈:我们今天知道,兄弟的名字经常会有行辈现象,例如:章子怡、章子男。古代也有这样的名字现象,如宋皇帝赵匡胤、赵匡义,上可追《左传》,长狄有四个兄弟,侨如、焚如、荣如、简如。

而兄弟从同偏旁的,目前看到最早的是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琮,都从斜王偏旁。再早就未见了,如果MOP有达人,可查检一番,看看有无可能找到最早的偏旁班辈。后来这样的情况就很多了,如苏轼和苏辙。

如果管仲生在今天的中国农村,名字是什么?前 面已经说了,自周开始,“伯、仲、叔、季”就用来表示家里兄弟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所以管仲很可能就索先在你乡下的亲戚的“管老二”。这在三国 夏侯渊的几个儿子里表现得最清楚,《三国志.魏志.夏侯渊传》记载他的几个儿子,二子夏侯霸字仲权、三子夏侯称字叔权、四子夏侯威字季权、五子夏侯荣子幼权,(结果夏侯渊还能生。。。)六子夏侯惠字稚权、七子夏侯和字义权(我以为要字孙权。。。)看了夏侯叔叔一家,你应该已经发现,夏侯渊很可能还有未载入 史的一个大儿子,应字伯权。看了这个,大家就可以类推适用了,例如鲍叔就索鲍老三;但秦叔宝还索不能叫做秦三宝。
到了唐宋,行辈称呼达到 极限,例如韩愈称为韩十八,柳宗元称为柳八,李白称为李十二,高适称为高三十五。。。三十五?他爹爹介么能生?解释一下,当时这个排行是同祖父、大家族里同辈的通排行。所以,还有白居易还有一首诗,诗名有“王五十一”。。。女性,也有这样称呼的,孙二娘,扈三娘,当然,最出名的还索春三十娘。。。

唐 宋后,行辈的表现早已变为字辈,很多家族在明朝清朝就排下了几个字、几个字的字辈,例如,康熙诸儿子就以胤做排行字,雍正诸字都用弘做排行字,乾隆定了下 面四辈“永、绵、奕、载”,道光时,又加四字(四代)“溥、毓、恒、启”。启字辈中,有个大家熟悉的,启功,他就是清代皇族之后,“启”字辈。不过很多新时代的父母已经不介么给小孩取名了。你的名字是按子辈起的吗?
温柔固善蜜,狰狞皆无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主题

51

好友

1万

积分

第一章

积分
12831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11: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名和字的使用

前面已经说了,古代成年男子,既有名,又有字,那在什么场合使用哪个,作为早已不使用字的社会主义新青年来说,时常搞混。这又要提到那些不注意BUG和积淀就动笔的历史小说,几乎全部称字,要不然就是曹贼,诸葛那厮,读起来总是十分别扭。

先 秦古人的习惯和定例是,起字是为了名不能任由晚辈叫而显得不敬。《仪礼.士冠礼》中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民,他人则称字也。”又说:“人 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而顾武炎在《日知录.以字为讳》中说:“古人敬其名,则无有不称字者。”

虽然名在有字之后,成了敬、避的称呼,但同辈之间,还是可以称名,顾武炎在《日知录同辈称名》中说:“古人生不讳名,同辈皆面呼其名。”而对长辈,偶尔可以称名,这可见《礼记.曲礼上》:“父前子名,君前臣名”,郑玄对此的注为:“对至尊无大小,皆称
名。”

战国后,逐渐形成了名只能是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的称呼。同辈之间多称字。而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就只能称字。因为这样的习惯,称名逐渐有了卑称的含义,而相对的,字就有了尊称的含义。

看到这里,大家就知道为什么“指名道姓”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了。当然,指名道姓在今主要说的是不顾场合的揭发、暴露、对号入座,与原意已经有了些变化。

当然,如果与人面对面的时候,直呼其父辈、祖辈的名字,那就更加不敬了。《唐书.杜甫传》中就记载了杜工部,有一次赴严武的宴请,因为喝高了,不小心叫了严武父亲严挺之的名字,惹得严武大怒,几乎招致杀身之祸。

而 名作为谦称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大量可见。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自称总是称“亮”,而别人称他是称“孔明”或“诸葛孔明”,区分清楚。而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中有一段孙权和陆逊的谈话,评论了当时诸人。对周瑜称公瑾、张昭称子布,称字表示尊重;对已死的刘琮称名字不避讳;对于不在场的曹操,当时没有开战,而且关系不算太差,称孟德;对刘备,虽然当时蜀吴在开战,但毕竟是妹夫,所以还是称玄德。唯有关羽,荆州开战前、开战后,孙权都一直 称关羽或羽。明白了吧?为什么关羽必死于吴手,从称呼上就可见一斑。

当然上面说的习惯也有些例外。例如,君臣和师生关系中,君称臣,老师称学生,也多称字表示尊重。例如刘邦曾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就是称张良的字“子房”以示尊重。而直呼其名也不一定表示蔑视,关系极熟的时候,就可不拘此礼。

另外,有些正式的场合,会使用名字连称,这一般是先名后字。例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有“鲁国孔融文举、山阳王粲仲宣。”

称字为尊,在千年的礼仪中,也有变化。称字示尊,因而大量的场合中称字表示尊敬,所以有渐用渐滥的趋势。清代王应奎的《柳南续笔》中说:“古人敬其名,则未有不称字者。自宋人多著别号,于是有卑幼不敢字其尊长之说...遂不复以字行矣。”
温柔固善蜜,狰狞皆无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主题

51

好友

1万

积分

第一章

积分
12831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11: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小名

今天我们还在广泛使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有两千年历史了。游国恩《离骚纂义》中说小名:“兴于两汉,盛于六朝。”这个要不要去申遗?别又被韩国抢了先。

小 名,又称“小字”、“乳名”、“咳名”。小名一般取贱,以便养活,沿袭今天仍旧一样。不过古人有些贱名比我们今天更加强大。例如清代汪辉祖《病榻梦痕录》 中说:“先大父(祖父)年已五十九甫抱孙,甚喜,咳名‘**’,取其贱且多而有资于农也。”。。。看到这里,我想,再贱也贱不过“**”这样的小名吧。。。

古代人称小名,并不忌讳是否成年、或王侯将相的身份,称小名一般不是表示藐视,而是敬重。这虽然与今天小名不登大雅、不上台面的社会礼仪有些出入,不过,特别熟悉的朋友见称小名,也是亲密的表示。

而古人小名中,“阿”字是使用十分频繁的,三国就有阿瞒曹操、阿斗刘禅。李世民的小名也是阿瞒。

孔氏的字辈很有来头。孔、孟、曾、颜古称“圣裔”,即圣人的后裔。他们的字辈,自明开始,是皇帝御赐的。

以孔子为例,明开国,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洪武年间略改。崇祯年间,朱元璋定的自卑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奏请,续十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到了清代,乾隆九年(1744年),礼部调查孔子后人,经繁复整理,又报乾隆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到 了1919年(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自立了二十字的字辈,咨请当时的洋go-vern-ment核准公布。(当时兴了股复古风潮,北洋 当局就准了,实际上乾隆定的字辈都还没有用完)这是孔圣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前几年搞孔氏祭祖的活动,调查出现在已知最小孔子后人才用到“钦”字辈。
说到这几家圣裔的同族和互相间的称呼,还有些可说:

1、 孔子后人间不同辈分的称呼:旧年,孔氏有家规,同姓同宗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称呼,但由于同宗衍生众多,年龄相仿者当辈分相差数辈甚至十数辈的情形, 就不好呼叫。假设在旧年代,孔令辉见了孔庆祥,就必须叫“祖爷”。。。不过,现在我们,包括众多的孔子后人,都已经不大计较这样的旧规矩了,知道就好。陈规遵照起来很麻烦。

我的高中物理老师,早过花甲,在教我们的时候五十多岁,家规十分严格,必须按辈分称呼。恰好我们班有个同学,辈分早他两辈,还是远亲。因此点名时候,老师 从不敢直呼其名,而要叫“幺爷爷”。。。就仗着“幺爷爷”的身份,这位同学的物理成从来都是70分,从来不多,从来不少。
就我自己的家族而言,到了最小的表妹结婚时,她的侄女应该已经当婆婆了。。。

2、 在四家圣裔中,孔子最尊,其次是亚圣孟子,再次曾子和颜回之后。四家中尊有高低,后人见面,也要分个高低。为了表示对孔家的尊敬,孟、曾、颜三族人在与其 照面时,遇到比孔后高辈分的情况,孔后要是不主动说高低,其他三家不能去和他比辈分高低,知道名字的也不能主动说。当然要是比孔家人低,可以说比孔低了。曾、颜两族见到孟氏也一样的道理。这也是陈年就事,现在都是尊姓大名,没有这样的旧礼讲究了。

温柔固善蜜,狰狞皆无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主题

51

好友

1万

积分

第一章

积分
12831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11: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1.曹丕应该如何当面称呼曹昂
2.曹睿如何当面称呼曹彰(曹昂死后)
3.曹家仆人如何称呼曹操(未做丞相之前)
4.曹家仆人如何称呼曹操的老爸曹嵩
5.甄姬在曹丕面前应如何称呼挂了的袁绍(先子?)
6.三国时期以官衔互称 那如果司马氏的当了一个什么司马 那岂不是成了 司马司马
温柔固善蜜,狰狞皆无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主题

51

好友

1万

积分

第一章

积分
12831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11: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1、曹丕如何当面称曹昂。
这 个情况应该比较少,曹昂197年在宛城战斗中就挂了,当时曹丕才10岁不到,当面称呼的情况历史无载。而当时两个人都无封号官爵,当时也无嫡庶区别(丕生 母为卞皇后、而昂仅是归丁夫人名下,这两位夫人尊位相当)没什么特殊的称呼,就是弟弟称哥哥。汉代称兄,可呼:兄、家兄、对长兄还可叫大兄,对死了的兄叫亡兄。哥字不可用,哥称兄,是唐代才开始,唐之前哥只做一般男性之称。

魏略》中记载,“文帝常言:‘家兄孝廉,自其分也。若使仓舒在,我亦无天下。’”家兄孝廉指的就是曹昂,“自其分也”是说按照“立长”的规矩,曹昂是曹操长子,如其不死,家业传长子,皇位轮不到曹丕。“仓舒”就是曹冲那神童。

2、曹睿如何当面称呼曹彰(曹昂死后)

括号内条件不成立。曹睿出生时,曹昂已经死了八年,不存在曹昂生前他当面称曹彰的情况。
曹睿和曹彰两个,因为身份变化较多,所以称呼上可能就会有变化。除开特定身份,两人亲属关系为叔侄,曹彰为曹睿父亲曹丕同母的弟弟。按汉代例,父亲之弟,可按“伯、仲、叔、季”,叫仲父。也可不按排行叫“叔父”,叔父多见。亦可简称“叔”。而西晋之前,说叔侄关系,可共称为“父子”,汉代常见,晋起罕见。

而 曹睿后来做了太子、皇帝,曹彰也封了王,因此称呼又会有些变化。(注:两人从无君臣关系,曹睿226年做太子、同年做皇帝的时候,曹彰已挂3年。)终曹彰 生年,曹睿爵位不曾高过曹彰,所以曹睿当面称曹彰,只能尊称,如222年曹彰封任城王,曹睿同年封平原
王,他称曹彰可称“王父”或“王叔”,当然,也可按家庭关系叫叔父。

附:曹彰、曹睿两人的封爵年表:
曹睿:220年封为武德侯,次年齐公,再次年平原王。226年曹丕临死,为太子。同年即位
明帝,239年,挂。
曹彰:216年封为鄢陵侯。218年曹彰拜镇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218年曹操东还后,行越
骑将军。221年曹彰进爵为公。222年封为任城王。 223年,挂,谥:威。

3、曹家仆人如何称呼曹操(未做丞相之前)

周起,家奴为私产,很多时候可按家人之称称呼主人,即同辈家人怎么叫,仆人就怎么叫。(但不可自高而下叫)
专仆人称主人,问题又分两个:一是曹嵩的家奴,二是曹操的家奴。汉代奴呼主,多叫公、主公、明公、主,主公最常见,曹操家奴就应这么称。曹嵩家奴称二十岁就离家创业的曹操,可叫“少主公”、“少主”。

4、曹家仆人如何称呼曹操的老爸曹嵩

参见回答3,另也可叫“太公”。尤其需提的是,您如要梦回系列的文学创作,切不可使用“老爷”、“少爷”。老爷称主,自元代始见,且多用于戏文。少爷之称,清代中叶方才得见。

5、甄姬在曹丕面前应如何称呼挂了的袁绍

首 先,甄女王无双与袁绍的关系:前夫的父亲——儿媳。称前夫:就是前夫。。。哈哈。。。前夫挂,可称先夫、故夫、亡夫。相应地,称前夫的亡父,也可如此。 注:汉即汉前称丈夫之父为“舅”,因此甄应叫袁绍为:“先夫亡舅”为最妥。注:不可称为公公、老
人公,这两个做丈夫之父称,宋代后方有。

6、司马氏的当了司马 该怎么叫

这实际上就是官称,不仅汉代,历来都有。

同时,古人的官称,并非只有“姓”加“官职”一种。就司马氏当了大司马一事,在称呼上就有如下方式避免:

A用官职省称
B用官职古称
C用爵位称(如称张良为留侯)
D用地望称,一般有出生地、族望地、为官地三种(如柳宗元为河东人,称柳河东;孔融任
北海相,称孔北海。)地望称是尊称,无贬义。

总之,古人的花样多,是决不会留下“化肥会挥发”这样的称谓问题的。
温柔固善蜜,狰狞皆无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主题

51

好友

1万

积分

第一章

积分
12831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11: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古人怎样说“我”

太多,幸好新文化运动和谐了这些古文。《尔雅》就说:“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

简单分析:余用得最早,被和谐得也最晚。自甲骨金文时代起用,近代还有许多自称称“余”的。

予是余的同义,先秦可见,使用少与余。

我:甲骨金文时代起用,至今未被和谐的强大文字。

吾:春秋起用,与我通用。

朕:秦始皇下令“天子自称曰朕”之前,是普遍的自称之词,但一般不做主语和宾语,多用为定语,实际上是“我的”之解。读《离骚》可见屈原用以自称。

侬:现在华东一带的方言是“他”,实际上魏晋至清,该字都在吴地方言区内做“我”用(可见《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的《葬花词》)。这个字很特殊,在做“我”的同一时间段,还可兼称“他”。

俺:隋唐后,北方方言区做“我”用。书中《水浒》例最多,水浒中李逵例最多。

咱:隋唐后,北方方言区做“我”用,又可说成“咱家”。注:并非太监专用自称,众多破烂电视剧把这个词毁了。孔尚任《桃花扇.抚兵》:“咱家左良玉,表字昆山”

洒:隋唐后,北方方言区做“我”用,又可说成“洒家”。注:并非头陀专用自称,我们听鲁智深说得太多了。。。
温柔固善蜜,狰狞皆无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主题

51

好友

1万

积分

第一章

积分
12831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11: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古人怎样说“你”

最早的是“女”,也写做“汝”。甲骨金文时开始用,“汝”字用到很近代。

戎:周代起用,可见《诗经》。其实接近于吴地方言发音中的“你”。

若:西周起用。《庄子.齐物论》中有:“若胜我,我不胜若。”

尔:东周起用。《左传.宣公十五年》:“尔为尔,我为我。”

————————华丽地分割————————

分割的原因是不管什么样的“你”字只用在平辈或下辈之称。对尊、长不能用上面几个字。

————————华丽的冒号————————

对尊长,除了关系极熟,否则不能当面称你,称长辈“你”会被视为轻蔑。
继续:

你:隋唐始见。多见于词曲,诗、文少见。

您:宋代始见。《俗字背篇》有:“您,你也,俗。”多用于填词。很长一段时间内,你、您并无任何含义上的区别。数百年后您才慢慢在北方方言区变成“你”的敬称。另,您又可写做“恁”,清代更通宁(左边加个单人旁,我打不出来。。。)

伊:自汉以来,就可做他称,也可做对称指“你”。

乃:周开始用,在《史记》、《汉书》中多处可见,只做主语和定语,不做宾语。

十三、古人怎样说“他”

你发现了吗?其实汉语中一直没有第三人称代词。最常用的“之”“其”“彼”实际上都是指示词做代词用,而这三个字一直无法完全含盖现在汉语中“他”字的含义。

最常用的他称,是“之”。这个例子太多,不用举了。同时,“之”又是古文之王,他称之外,又做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各位初中、高中都做个“区分一段古文中多个‘之’字的用法”这样痛苦的题目吧?

“其”,与之的情况一样,他称之外,可做副词、连词。

“彼”:最出名的当然是《孙子.谋攻》里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还有些他称字,用得比较少:
“伊”:柳永《凤栖梧》:“为伊消得人憔悴”。

“渠”:汉代起用。

“他”:不同于现代汉语,在汉及汉之前的很长时间内,实际上是“它”字,晋开始才写做“他”(首见于《晋书.张天锡传》:“他自姓刁”)。晋之前,其意思是“别人”、“别的”、“其他”,不做他称用。

十四、尊称

很多尊称,我们至今在用,知道含义来源,也是件趣事:

父:作为长者、男子的尊称,至今在用。最常用的就是“父老”。而帝王称臣子为父,也是臣下劳苦功高的极限化尊称,有些时候甚至都有帝王示弱而尊臣的意思了。例如《三国志.魏书.董卓传》中就有:“卓至西京,为太师,号曰尚父”。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仲父”,也是类似。

甫:实际上就是父的通假字,孔子就被称为“尼甫”

公:周及周前为高级贵族专用,如“周公”、“召公”。汉代开始,作为男子普遍的尊称。例如“沛公”(刘邦出身贫农,非贵族。)帝王称臣下、父亲称儿子,有时也可叫“公”,是尊重和表示场合正式的含义。
公派生出,几个常用的词:太公、明公、相公(注:相公一词表尊,始见于曹操以丞相封魏公后,之前未见。
隋唐后变为普遍的男子尊称,清代其因滥用而失尊意,清代后期,甚至用于专称鸭子。。
。见《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四回:“甚么相公、婊 子,我都玩过的了,倒要请教请教这位尼姑的风味”。。。这个P客,比老衲师太那个强吧。。。)

子:先秦常见。《武林外传》中载吕轻侯言:“子曾经曰过。。。”而孔子的学生,“子贡”之类,也是这样。
子派生出,几个常用的词:夫子、君子、公子,都是尊称。其中夫子,在孔门兴旺后,成为专指老师的称谓;君子至今常用;公子一称,先秦时称诸侯贵族之子,秦后扩大为一般男子的尊称(稍微有点款型的就可称公子。)

先生:最早见于《论语》,使用至今,仍旧是尊称。当然,至宋以后,包括今天,先生都有因滥用而不达尊的趋势。但至少还是比“同志”这个词好。。。

后生:与先生相比,无太多尊意,但也绝无贬意。

大人:最早见于《周易.乾卦》:“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先秦时一直与小人相对,用来称呼有德有望之人,而不分官场、民间。晚辈对长辈,也用大人称尊,例如“父母亲大人”明清之后,大人渐渐专用于官场。见本帖开篇所言。

丈人:今天我们说丈人等于岳父。在南北朝前,用于尊老之称。唐以后,用做岳父之意普遍,不再用来称尊。

君:至今仍用。派生出来的词汇有:主君,先秦称贵族;君侯:对已封侯者的尊称;使君:汉代起用,称呼奉朝廷之命出使的官员,如称刺史;府君:汉代专称太守,汉以后多用于碑铭。

卿:最开始是官员的简称,战国起用于尊意。例子很多,不用举了。派生出来的词汇:先卿:指“卿”的父亲,用得比较少;卿卿,有男女亲爱之意,源于《世说新语.惑溺》:“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现在我们都还用“卿卿我我”。

郎:汉时就有呼年轻男子为郎的习惯,后又做普遍之称,无太多尊意。派生出来的词汇有郎君。

长者:初指年长之人。汉代起又称富贵显赫为长者。《史记》中有此尊称,见《陈丞相世家》:“门外多有长者车辙。”另,妇女也可用长者称呼。《史记。楚元王世家》中,刘邦就说过:“为其母不长者”

老:顽强地没有被和谐掉。我们今天叫“老张”、“老王”,就有以老做尊称的含义。

爷:自唐起,作男子尊称用。但最早享用的一例,却是宦官高力士。。。

问:据WIKI百科,字是别人称呼自己时用的,切不可自己称呼自己的字,但是赵云经常说:吾乃常山赵子龙也~不解

回:古人称字表尊,而就我国自谦的礼仪传统,不能自己尊自己,所以称自己少称字。但有时候,上阵杀敌,树立威势,就必须精神强大,三国演义单挑的时候,武将一般都这么叫。
赵云说:“吾乃常山赵子龙也”,最有威慑力的一次是在长坂,曹操吩咐曹洪来问,其实是说给曹操听的。曹操见了赵云气势,发出“真虎将也”的感叹。演义中另一位强人,张飞,在当阳桥留下的称字更狠:“燕人张翼德。。。”如果这个时候还自谦,称自己“飞承让”,说不定就被曹军群殴了。。。

十五、特殊的尊称:以卑达尊

我们今天经常看到的“足下”、“阁下”、“陛下”之类,就是此意。

足下:战国起用,非常广泛,对国君都可以这样称呼。汉代起,不再用于国君之称。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说:“少卿足下”。足下作尊称的考据,始见于刘敬叔《异苑》,介子推逃晋文公的官,被烧死在树边,晋文公抱着他烧剩的鞋说:“悲乎,足下!”但此说未经考实。

陛下:原义是台阶下面。战国起用,秦汉以来,多用于称帝王诸侯。汉高祖虽然下令:“臣民称之(皇帝)曰陛下”,但陛下专称皇帝,还是在汉代以后。

殿下:原义是台阶下面。东汉末起用。唐代以后专称皇太子、皇后、皇太后。

阁下:汉代见用,强大地维持到了今天。古代三公开阁,因此称阁下,唐前后,郡守之类,也称阁下。近代称阁下无须品级。

膝下:这个比较特殊,现在我们一般用来表示儿女。在古代,子女对父母也可称“膝下”,是一种以卑达尊的说法。例如《北史.宇文护传》载《报母书》:“远离膝下,三十五年。”

看了上面几个词,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古人以脚板底下、台阶下面这些低下的物品称呼尊贵呢?
这 是我国的一个独特尊称现象:以卑达尊,即古代等级森严(包括家庭内部),地位低的人与尊贵的人说话,不敢直呼其名,有时连字都不敢呼,因此他就以人身上比 较低下的足、膝等部位,或君王身前、台阶下面的侍从,来指代高高在上的尊者。这个礼仪,自先秦而下,计较很多,非常麻烦。

而有人说阁下之称,近代消散,我们现在用得是近代与干部之类的词汇,从日本学来。这就不能不说是本末倒置,后生当先生了。

十六、谦称(上)

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所以自谦之称,尤其的多。就此而看,改革礼仪其实也是有必要的,因为实际上我们在和谐社会的平等生活中不需要装太多的B。。。

鄙人:起于春秋,今天仍在用,不过一般人说这个词就是装B。鄙人,实际上就是郊野之人(在周代,鄙和郊还有些区别,离国近的,称郊;远的,称鄙或野,相当于今天的郊农和山农。)

卑:历来是低下、微小的含义,一身为谦称,应是汉代。官场之上,尤其是国军,很多称呼“卑职”的。。。

还 有一个很强大的谦称,“**”,今天无论如何不能再用。但《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就有:“我,**也,不足以辱令尹”。当然,女性自谦称“贱妾”、在别人 面前谦称自己妻子“贱内”、“贱累”,很常见了。强大的书《金瓶梅》第六十一回:“贱累还恐整理的不堪口,教列位哥哥笑话”(请联系上下文后再 YY。。。)

臣:《说文》解为:“事君也。”君王前称“臣”,作为谦称已有三千年历史,后来“称臣”、“臣服”还被用来表示华丽地拜服或 投降。当然,我们最为感动和熟悉的自称,还是诸葛亮“臣本布衣”的涕零之语。(现在跳了个什么叫兽,说中国人哭诸葛,哭出师表,是“不爱好世界和平的”行为,中国人被诸葛愚弄了。。。唉,怎么评价呢。。。反正我自己,每读《出师表》,总觉喉中有哽。。。)

仆:《说文》解为:“给事者。”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中就有“仆少负不羁之才”。但现在,这个谦称已经完全被日本人给顺走了。现在日语的第一人称谦称就是“仆”(8GA个马鹿。。。马鹿,也是源出中国的日语脏话)

奴:宋以前,男女通用。宋以后,“奴”、“奴家”专称女性(很YD地自称。。。《金瓶梅》**叫得。。。据说她是日本人?)

妾:派生妾身,仅做女用。十七、谦称(下)下面一些,有些现在仍旧在用:

不才:即不似先人、尊长般有才,因此做自称。

不谷:原意是不善良。与孤、寡之类,都是“人之所恶”,而先秦王侯用以自称。《老子》中说:“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不 肖:并非不孝的意思。原意与不才一样,也是不如先人般有才、有德,用以谦称。不肖
,就是不似。自唐起,父亲死后,儿子在办丧事的场合,称“不肖子”,自 称、宾客都可这样叫。“不肖”和“不肖子”的使用,一直不是“不孝”、“不孝子”的意思,现在语
文里还有判断正误的题目。

小人:几乎是古代最广泛的自称,但也被用滥。古装片凡是店小二和家奴就称小人,搞的小人太过轻贱。实际上,小人之称,只用于主人、长者,而不用于平辈。“小人”也可用为“小的”。

小可:唐后方起用。例如宋江经常这么谦称。

学生:这个容易理解。门生、晚生之类的都是谦称。门生一词,在唐代后,因为怕科举的考官与中举的学生拉帮结派,所以禁止这么呼叫。到清代,终于禁绝。见《日知录.座主门生》。

某:春秋至今,广泛使用,不再赘述。

走:大家在古文中经常看见的“牛马走”,就是该谦称派生。走做谦称,实际上指供人驱使,帮人跑腿的意思,“牛马走”就与今天的“当牛做马”一般意思。如果不知道这个,报任少卿书》中的开头一句就读不懂:“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断句是太史公、牛马
走、司马迁。
温柔固善蜜,狰狞皆无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技术宅(Z站|基宅) ( 粤ICP备18082987号-1 )

GMT+8, 2025-5-1 06:16 , Processed in 0.078042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Copyright © 2018 技术宅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X3.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