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言人生四境为“以物喜,以物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待”“无待”。
个人觉得,可能当生于世时,每个人都是“以物喜,以己悲”的。感到快乐了就微笑,感到悲伤时流泪,这正是一切起始时人类所处状态。这时候一切都是纯净的,没有思虑的,没有担忧的,所以一般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为童年。不用思考任何关于世界的法则,也不用打磨自己的棱角去磨合这个社会。有足够的天真可以去任性,可能会被责怪但自身可能并不悔改。“以物喜,以己悲”为最初,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则是最后。
范仲淹也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还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我始终不认为真的可能会出现完完全全这样的人。所以我觉得若真能达到这个程度,大概可以被称为“圣人”了。再经历过一切,认识过所有之后,不会被外物所打动,一直向目标前进。达成了之后并不高兴,而是继续向前。但是,这样不就像没有欲望了吗,但是没有欲望怎么前进呢?只能以愿望是天下大同这样奇怪的答案来进行自我回答了……
“有待”是有所依赖,事实上我们活在世上不可能是单独的个体,一定会依赖些什么,比如亲人、同学、朋友等等。就像鹏也要依赖大风一样,只有有所依赖我们才能到达更高的境界。
庄子指出在“有待”之上为“无待”,没有依赖,宛如飘摇之叶,池中浮萍。庄子举出的例子是圣人,他指出“圣人无己”所以能够做到“无待”。那么“无待”可能是更加哲学上的,精神上的没有依赖和超脱,某种意义上我就在这里但我无处不在。精神的自由可以环游世界,速度超越鲲鹏,解放自我,无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