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nakeMirror 于 2014-11-4 17:14 编辑
长评来也  @Milesama @1Ive1 数了一下有1734个字 节选自2012年12月19日我写的日志《in the end》,主题是“在世界末日呼唤爱”。 因为种种原因不想开楼,也不想喧宾夺主,所以用了Toggle。 更巧的是,我用了和楼主一样的配图,所以配图也略去了。 有心的人可以戳开看一下吧,顺便给楼主表个白  我俩真的太有缘分了。
[fold]第一次听《桜流し》,唯一真切地听懂的只有那句:
Everybody finds love in the end.
顿时一股暖意涌上心头。有位熟识的光迷就笑着说道,这句是不是可以完美地意译成“有情人终成眷属”呢。
我笑笑。歌词的确不只是搭配旋律的唱词那么简单,起码光的歌一直是这样。
无论是15、16岁的清澈直白,还是结婚后厚重的情感。
想了很久,题目是要用everybody finds love还是in the end,最后还是选择了后者。
毕竟世界末日快到了呀……
很庆幸自己能收到两张具有代表性的精选集,仿佛跨越一个时代,看到了一个女孩的成长。
虽然一开始,她就是那么与众不同。
我绝不敢说自己有多了解宇多田光。
但我知道,我对她,对她的音乐,那种认同感和奇妙的共鸣是用任何语言都无法传达的。
打个比方,可以开一张《Ultra Blue》,呈大字型躺在黑胡桃实木地板上一下午,直到被夕阳漆上一层脆弱的外壳。
思绪就随着音符一层层地剥落,支离破碎却又清晰可见了.
像是spec里当麻推理后在身上撒的一层墨纸一般,一切都明了。
接下来就说说樱流,EVA剧场版Q的主题曲。
光本身也是个不折不扣的EVA迷,所以这首歌必定与这部作品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但在这里瞎评神作我还没有这个勇气,姑且谈谈这次即将登场的那个让无数人痴迷而心碎的人物——渚薰。
作为最后的使徒来到真嗣身边,又以此最后的死者的身份死去。
三点水为“ シ”,shi 亦日语中的“死”,剩下的是“者”,使者。
可以说,这是个自被创造出来就注定要死亡的角色。
或者说,是为了死亡而创造出的角色。这点就造就这个悲剧性却又让人久久割舍不下的结局。
但他却可以笑着对真嗣说出:“也许,我的出生是为了遇见你。”
日本人对于死这个词,比起恐惧,更多的是憧憬。
就像武士道中宣扬的,为信念而死去的大义,如千本樱般洒落的忠贞义节。
但EVA毕竟是现代作品,诞生于泡沫经济时代,1999年又一度被预言为世界末日。
从某种意义上说,与现在的境况也是有几分相似的,潜意识里总觉得生死观正在一点点成型。
即使不回去相信,还是会不自觉地思考: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死去又是为了什么?
可能是接触了太多讴歌死亡之美的作品,像去年暑假在京都啃完的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
触景生情,这种印象就愈发深了。
如果有时死是一种解脱的话,可能反而会种下很深的羁绊吧。
在告别人世的一刻,给最爱的人留下最美的瞬间。
人生的意义是否就是如此纯粹呢?
哀伤的是,终有一天,那些人会离去。
留下的只是思念,像一杯不断加热却又不断冷掉的黑咖,苦在心头,却迷恋于它一时的温度。
宇多田光年轻时的歌词,总让人觉得带着一丝任性,会把爱与思念黏着在每个词汇上,一遍遍地重复。
可如今的光,用同样的方式,却只让人觉得刺痛般的哀伤。就像是在悬崖边的呐喊,而且当事人却不打算跳下去。
人的一生就是一首诗,用生命提起笔写下,用记忆叙写内容,用情感蓄势修辞,用泪水描绘轮廓,用快乐构成字体。
最后用死亡画上句号。再多的思念,都被一个小小的圆点锁住。
无从逃离。
而也有人,选择祝福。每一个句号的画下,又会是一个新的开始。
就像新剧场版回归的熏,给我们留下了一丝爱的希望:
“这一次,我一定要让你幸福。”
《桜流し》全曲的高潮在结尾,这点让我觉得意外,后来越品却越发现它的精妙。
之前就像是讲述一个故事一般的抒情,将人带入到一个完全自然地情境中,摆脱一切世俗的尘垢。
之后将音乐推高,就像是躺在森林里树冠交错之间突然传出的光芒一般,神圣而耀眼。
这时,灵魂仿佛也升华了,渐渐离开身体而漂浮在每一个纯净的角落,被阳光所包裹。
干净的结尾则就像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梦一样,充满美丽而哀伤的余味。
渚熏这个美丽而哀伤的人物,在原作中也一直与一首音乐绑在一起。
尽管自己一直热衷于印象派,对于古典乐却一直浅尝辄止。
维也纳古典乐派算是比较大众的了,其中贝多芬更是为人称道。
贝多芬,或许也是人类父亲——Adam的思想“自由、平等、博爱”,在一曲《欢乐颂》中显露无疑。
渚薰的形象也在选择死亡的同时,得以思想上的近一步升华:
摆脱了使徒之身的束缚,转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化身。
“渚薰之死”和《欢乐颂》所欲表达的,大约就如大仲马所说:
“人类的一切智慧都可以总结为两个词——等待与希望”。[/fo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