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11111111111 于 2013-8-7 17:48 编辑
《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库》安装版
美国《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库光碟》编委会 及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合作编撰
宋永毅 主编
英文名 称: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Database
发行时间:2002年
出版单位:中文大学出版社
由 宋永毅主编,美国《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库》光碟编委会及香港中文 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合作编纂的《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库》光碟,在香港出版。据 编纂者称,光碟收集了文革文献上万篇,总数三千多万字,仅目录索引一书即近四百页七十万字。文革结束已逾四分之一个世纪,有关文革研究的“原始的历史资料 和系统性的整理工作”仍然“双重缺乏”(宋永毅:《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库》总导言),编纂者经三年多努力,集成了迄今为止文革研究最大规模的资料库,个中辛 劳,可想而知。
一、有关文化大革命的中共文件、指示、公 报汇编
二、毛泽东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讲话、指示和文章
三、林彪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讲话、指示和文章
四、中央首长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讲话 和指示
五、有关文化大革命的重要报刊社论文章
六、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群众运动重要文献
七、文化大革命中的异端思潮重要文献
安装说明:(需要”.NET Framework”)
1、加压后执行“Setup.msi ” 安装
2、安装之后执行 “「开始」菜单\程序\USC for China Studies\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Database”即可
沈志华
历史的魅力在于其丰富、具体,充满各种可能性和偶然性。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应该是还原和解读历史,说明历史的经过,解释它发生的原因,而不是为它们 贴上是非对错的标签。然而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都被政治化、简单化、概念化。沈志华教授在政府不给任何资源的情况下个人从出资到组队历尽难以想象困难和压力下,到俄国、朝、越、美等国从各种渠道购买和收集大量解禁的书信、电报、官方档案,从材料出发,对中共在解放后一系列的外交和对内政策、朝鲜战争、中苏关系、中 印战争、中越战争等等经过大量研究,本片内容为毛、赫鲁晓夫和中苏分裂的原因演讲,从大量的档案和事实出发,颠覆了以前中国历史界对中苏之所以分裂原因来由说法,从中我们可以窥探毛的无法无天的性格特征和其领导在的中共的种种动作,以及五六十年代的对内和外交政策的由来和发展,关心这段历史的朋友,值得一 看!
1950年4月,沈志华在新中国首都北京出 生。初中毕业后应征入伍,从部队复员后分配到北京石景山发电厂。1976年春,因有对江青、张春桥等人的不满言论,沈志华被公安局拘捕,罪名是“传播分裂党中央的重大政治谣言”。后来虽然打倒了“四人 帮”,但由于他的事情当时被张春桥列入重点政治案件,卷宗收藏在时任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刘传新的私人档案柜中,无人知晓,也未平反,所以出狱后一直在煤厂下放劳动。甚至到1977年大学招生时,还有人以此不允许沈志华报 考。直到刘传新畏罪自杀后,他的卷宗才被发现。 1977年11月,得到平反的沈志华被调到北京电业管理局政治部宣传处,负责出版《北京电力报》(现《中国电力报》)。他说,在狱中除了通读唯一可以看到的书——《资本论》外,还认真思考了自己未来 的人生道路,得出的结论是,就性格和个人爱好而言,我是不适合在国家机关工作的。 于是,工作一年后,沈志华参加了新华社北京分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招聘社会人才的考试,并双双获得通过。经 过选择,1978年12月他调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1979年5月,沈志华考 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所学专业世界现代史,导师是所学术委员、首都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齐世荣。3年中沈志华刻苦学习,他的毕业论文《新经济政策与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被作为世界历 史所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论文答辩的示范作品。 上世纪80年代,国家的改革开放在社会上掀起了下海经商热。沈志华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继续学术研究,也就随了这股大潮。他笑着说,在北京大街上推车卖过梨,也在河北霸县开办过机械加工厂,还在天津大邱庄经营过生态农业农场。1985年沈 志华到了南方,先后在海南经济贸易发展公司深圳经营公司、深圳蛇口利宝贸易投资公司海南江海贸易总公司工作。 虽 然自己的研究所是用经商赚得的钱开的,但个中辛苦,却只有他自己知晓:“最难的一次是从云南贩辣椒干去日本,收割的时候吃饭喝水都用山里的水,吃苦我倒不怕,可辣椒干从香港地区中转运到日本后,我竟然一分钱都没赚到,全叫人给坑了。那时候真是难过啊。”
回北京后,沈志华通过投资和组织编写文白对照全 译系列通俗历史著作《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等,使他的资金有了较大增长。于是,沈志华在1993年完全放弃经商,重新开始了自己的专业—世界现代史,特别是苏联史研究。与此同时,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他成立了东方历史研究中心,挂靠在中国史学会(后因1998—1999年国家整顿社团,该中心重新登记为独立社团组织,改名为北京东城东方历史学会)。沈志华感叹道:“转了整整10年以后,我终于又坐 在了日思夜想的书桌前。”
1996年至2002年间,他个人出资140万元,从俄罗斯和美国搜集俄国解密档案1.5万余件,并组织翻译、整理、出版。社科院一位苏联史专 家认为,有了这批档案,不仅苏联史要重新认识、重新书写,对20世纪世界史和国际关系史都要重新思考、重新评价。
他个人出资设立的“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11年来已资助出版了80余本史学著作,由他出资组织的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超过30起。
他身兼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几个研究所的兼职研究员,却一直是一个没有学历、没有职称、没有单位的“三无人员”。
就个人研究成果而言,他的《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一书被认为是“国内研究朝鲜战争的一个新的起点”;“以大量丰富而可靠的档案文献和适量 的口述史料,对长期无人知晓、模棱两可、含混不清和正反颠倒的重大史实作了澄清、填补和纠误……”他本人被评价为“国际学术界冷战史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学 者之一”。
更有学者认为,沈志华和他的研究,最重要的价 值在于他代表着当代历史研究的一种民间化趋势。他的学术理念、研究方法都有别于历史学界因袭的从概念出发,以结论剪裁史料的弊病,重新回归到从材料出发、就史实发言的本源。
10年前,沈志华年过不惑,经商获得极大成 功,觉得挣钱永远没有尽头,应该是一心一意做自己喜欢的事的时候了。于是,中国少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商人,多了一个殊为罕见的历史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