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有技术,有你^_^)y
╱人◕‿‿◕人╲订下契约(注册新用户)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查看: 912|回复: 3
收起左侧

[书评] 【书评大赛】《访问•十五个有想法的书人》:书人之道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主题

11

好友

3039

积分

序章

积分
3039
发表于 2013-2-19 23: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人╲定下契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人◕‿‿◕人╲订下契约(注册新用户)

x
本帖最后由 草蟲一鳴 于 2013-2-19 23:04 编辑

《访问•十五个有想法的书人》:书人之道


        近年,梁文道先生在中国大陆名气渐盛,一方面是因为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让梁先生的书籍在大陆顺利出版;另一方面,该社又多次邀请梁先生在大陆为青年做讲演。而《访问•十五个有想法的书人》就是这些出版物中的一本。

        书名即内容,且用字凝练。这部访问集里的“书人”,不仅是读书人,还包括著书人、编书人、作书人等等。“有想法”(idea)而非“有思想”(thought),除了表达谦逊,亦是恰如其分的用词。一场访谈所涉及的内容有限,不可能寥寥千字就让读者了解受访者思想的全部。况且对受访者而言,回答的过程亦是与提问者、自我进行交流的机会,常常会接收或诞生新的想法。

        能让梁先生称为“有想法”,绝非等闲之辈:董桥,当代华文世界里第一流的文章大家;詹宏志,台湾有名的文学评论人,出版界的革命家;荣念曾,香港的“文化教父”,足迹踏遍全球的新文化观念传道士;哈金,美籍华裔作家中的佼佼者,美国文坛的第一线作家……

        有价值的书,必然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就这么一本书,可以分析访问问题的安排,学习如何提问;可以从受访者的回答中,体会另一种看待人生的态度,感悟机遇;亦可以摘录一些语句,从中了解这些书人是如何有想法地读书。

        虽然一般书评总要写读后“所获”,但在这之前,鄙人希望先讲一下“无所获”。如果想要知道这些书人有什么书单,或者藏书,那大可不必阅读此书,因为此书不会有。原因倒不是书单不属于采访稿的一部分,不可以编入访问集;而是对于一个读书人,书单或藏书,是最私密的事,因为诸君可以通过一份书单,了解这个读书人最深处的想法与品味。“有想法”的书人愿意在采访中披露自己的私密,可遇不可求。

        另外,如果要从此书学习如何写一篇中规中矩的大陆范儿新闻特稿或专访,倒不如到图书馆找找那些陈年获奖新闻文章。诸君不会在书里的采访稿,看到硬生生扯出的一条中心思想,揭开这些书人成功背后的原因——嗜书如命、勤奋刻苦、自强不息、把握机遇、发展天赋等等,然后把原因冠冕堂皇写入新闻标题,一派有主题、有逻辑、有重点的风格。

              至于“有所获”,仅谈谈“读书”方面的体会。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一直是以论读书为题材的书籍都会涉及的话题。关于“为什么读书”的论著,大概最出名的是英国散文作家培根(Francis Bacon)的《论读书》(On Study)。而“读什么书”和“怎么读书”则常常一并讨论,论著有如莫提默•J•艾德勒与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以及其中文译本的译者郝明义所著《越读者》。

        但这些论著都潜在着一个问题:读书,终究是私人的事,其终极目的也只有读书人自己能定义,众人之志各异。不认识这一点,就算读再多这类论著,学习再多选书、笔记的功夫,也不会尝到书本带给读者的独有快感,好比和尚念了一辈子经,听了方丈一生的道,没有自己的悟根,终究不得佛生于心。

        受访的书人,各有各特色。有从小读古典文学(Classics)的,有读书只要有趣、喜欢而不论体裁的,也有强烈排斥“左派”论著的书人。从来就不应该指名某一类书籍因益处不大,品位不高,道德不正,而不入好书之列。即便是骂名较多的教科书,只要有所取,有所获,自己喜欢,就是好书,不必一味否定所有教科书,冠之以“陈词滥调”、“脱离现实”、“学派偏好”等诸多罪名。比方鄙人就有一本喜欢的教科书,David Rosenwasser与Jill Stephen合著的Writing Analytically,即使对书中作法不完全认同,不完全采纳,有时翻翻亦自觉有趣,足矣。
       
        同样道理亦适合于其他体裁的书籍,比如鄙人在文学区看到为不少人热捧的言情小说、耽美小说等等。你可以说这些书是浪费时间,也可以反击之:“不是浪费时间,而是消磨时间。我愿意为小说中的人物牵心、落泪,亦不失为一种感性认识。有朝一日当我回想青春,想起那些年我为之疯狂的小说,亦不失为一种自己选择的人生。”

        故对于“好书”怎么定义,要看自己的读书目的,还要看自己所处年龄、所获的知识与人生阅历。不谈某些从来不怕读不懂书的人,对于一般人而言,总有一些书籍,读完仍然不觉通透,不是因为阅读能力问题,而恰恰只是人生阅历或知识水平不够。比况就有人能从《西游记》中读出小说背后的合理性:中国的潜规则。对于一般人来说,未曾入世或研究中国历史、社会而读《西游记》,恐怕难以得出这种体会,脑海里浮现的反倒是一首悠远的电视主题曲。

        看适合自己的书,或者自己喜欢的书就好了,不必强求过多。读书,除了说明自己对世界还有那么一点憧憬外,还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要不要把读书的价值用金钱或货币来表示,视自己读书的目的而定。大抵书人之道,亦为己之道。

        至于“怎么读书”的问题——如果诸君真心诚意喜欢一本书,总有千方百计读透那本书。实在安不下心,再去翻翻那些谈论怎样读书的书籍也不迟。


———————————————————
推荐书籍:《访问•十五个有想法的书人》
作者:梁文道
作者简介:读书人,媒体人,现任职于香港凤凰卫视,著有《常识》《我执》《读者》《噪音太多》等数部作品。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评分

参与人数 1宅币 +50 收起 理由
阿岚岚岚岚 + 50 入围奖

查看全部评分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1

好友

2865

积分

懒人

积分
2865
发表于 2013-2-22 11: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故对于“好书”怎么定义,要看自己的读书目的,还要看自己所处年龄、所获的知识与人生阅历。不谈某些从来不怕读不懂书的人,对于一般人而言,总有一些书籍,读完仍然不觉通透,不是因为阅读能力问题,而恰恰只是人生阅历或知识水平不够。
=====================
排这一段话!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无论是文学、影视还是艺术作品,归根结底以引起人共鸣、或发人深省为好。而这个前提,就要看自己本身的阅历和水平是否能合得上这个作品。但广泛上来说,一部真正好的作品,其实是能穿越不同时代、地域、阶级,而直达多数人心底的。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主题

11

好友

3039

积分

序章

积分
3039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15: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广泛上来说,一部真正好的作品,其实是能穿越不同时代、地域、阶级,而直达多数人心底的。”
——鄙人从来不以这条标准判定一部作品的好坏,只觉得这样的标准权当顺耳而已。私以为真正懂“书”的人,不会以这种表层的感受认识,笼统地去界定好与坏。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1

好友

2865

积分

懒人

积分
2865
发表于 2013-2-27 2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草蟲一鳴 发表于 2013-2-22 15:38
“但广泛上来说,一部真正好的作品,其实是能穿越不同时代、地域、阶级,而直达多数人心底的。”
——鄙 ...

其实我不觉得这些是表层认识啊。一本书的艺术价值诚然体现在很多更深层次上的譬如哲学思考上,但也不能就此否认其作为一部文学艺术作品所提供给大众享受与思考的价值啊。而对于我来说,一本书如果可以直达心底,不管给你带来的是震撼、感动、启迪或思考等,那么这都是一本好书了。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技术宅(基宅) ( 粤ICP备18082987号-1 | 浙公网安备 33010902001746号 )

GMT+8, 2024-4-29 04:16 , Processed in 0.247766 second(s), 17 queries , Redis On.

Copyright © 2018 技术宅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X3.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