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8532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4-4-17
- 注册时间
- 2011-7-22
- 宅魂
- 2507 点
- 贡献
- 2184 点
- 宅币
- 20859 枚
- 灵石
- 0 块
- 元气(技能点)
- 155 点
- 活跃
- 0 ℃
- 听众
- 18
- 收听
- 12
该用户从未签到
第二章
- 积分
- 43032
|
从其他坛子里面翻来的,看上去一级棒( ̄▽ ̄)~
切嗣篇
礼装Thompson/center Contender
全长 320mm
重量 1160g
口径 .22LR~5.56mmx45等多种
总弹数 1
由美国Thompson/Center Arms开发于1967年,狩猎用的单发折开式(Single shot break-open)手枪
虽然是手枪但更像小型化的步枪,枪身结构极为简单,折开式枪管,只含有扳机,击铁等射击所需要基本机械结构
单发装弹,不使用弹夹,重新装填必须通过折开式枪管后方装入,无抛壳机构,单动(single Action)式,不拉起击铁无法扣动扳机
通过更换枪管枪托还可以实现手枪/步枪之间的转换,因此可以对应多种弹药,结构简单而强度高,能轻易承受步枪弹药的发射
可以通过替换部件来对应不同需要,作为手枪而适合发射威力和精度都极高的步枪弹而深受爱好者的欢迎。
这个是真货
本人看的中文小说它使用的是30.06mm口径的子弹......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觉得虚渊玄酱实在很好很夸张,1946年研制的B36轰炸机的机炮不过20mm,A10攻击机的机炮和阿帕奇的机炮都才是30mm......手枪的外形,机炮的口径.....很好很脑残。
Walther WA2000
华瑟WA2000型狙机枪,是由卡尔.华瑟公司针对反恐怖警察部队所开发出来的一种半自动狙击枪。WA2000的特色,就在于它那特殊的外型。这种步枪的枪机容纳部藏在枪托之内,形成一种所谓的犊牛式步枪,而这种步枪的优点,在于可以在不改变枪管长度的前提下缩短枪枝的全长。由于WA2000才用了这种设计,因此即使它的枪管长达650mm,全长也不过只有905mm而已,和H&K公司的PSG1比较,两者同样具有650mm长的枪管,然而PSG1的总长度却长达1208mm。将总长度缩短的好处,除了便于搬运之外,在进行狙击时也可以减少被人发现的机会。
WA2000的枪托上具有拇指开孔的设计,而开孔的后方即为弹匣的所在位置。弹匣是属于可拆卸式,如果是7.62mmx51口径的WA2000的话,那么弹匣的容量便是6发,而如果是点300温撤斯特囗径的话,那么弹匣的容量为5发。
WA2000的扳机扣压力量可以在1.2kg~1.5kg之间进行调整,而且在扳机的扣动方式上,包括了单段与双段扣动两种类型。在瞄准具方面,对外销售的WA2000附有2.5~10x56可变式倍率的施密特&班特型瞄准镜。之后,WA2000又径过了枪托、枪囗防火帽、枪管以及双脚架等方面的改良,而改良后的产品改为采用价格较为便宜的固定倍率施密特&班特瞄准镜,这种瞄准镜包括了100m~300m与100m~500m射程两种类型。另外,WA2000的脸颊托片以及枪托底板等部分,都是才用固定式的设计。
相关数值如下:
口径 - 300 Winchester, .308 (7.62x51mm NATO) or 7.5x51mm
全长 - 905mm
枪管长 - 650mm
全重 - 6.950kg
弹匣容量 - 5(300 Winchester) , 6(7.62x51mm NATO)
最大射程 - 1000m
Walther WA2000 还在杀手47、全金属狂潮中出现过.........ms这把枪很受杀手或佣兵青睐。但是正规部队好像很少有列装。
详情还可以参照http://en.wikipedia.org/wiki/WA2000
斯太尔AUG就是cs里的44,相当有名吧。
斯太尔AUG突击步枪现被英国的SAS和部分英国警察采用。
突尼斯在1978年就开始购买斯太尔AUG,估计至少7万支;阿曼在1982年开始装备AUG,约3万支;澳大利亚是在1985年宣布把AUG作为制式步枪,并将其定名为F88步枪,最开始时装备量为67000支,然后澳大利亚利思戈枪厂获得AUG的特许生产权和出口销售权,到1990年代中期产量已达28万支;新西兰原计划要装备M16A2,但考虑到和澳大利亚的装备一致,因此也改为装备了AUG;沙特阿拉伯自1980年开始装备AUG,约10万支;爱尔兰是在1988年开始装备AUG的;此外马来西亚、阿根廷、摩洛哥、赤道几内亚、吉布堤、北非共和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等等一些国家的军队也装备有一定数量的AUG,哥伦比亚的M—19游击队也经由利比亚从突尼斯获得了大量的AUG;AUG也被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英国的SAS和部分英国警察采用,SAS曾经宁愿继续使用FAL或采购M16A2也不喜欢使用于本国的SA80,而AUG是SAS当时唯一使用过的无托枪;与此同时AUG也广泛地被世界上多个保安机构和执法机构购买,其中也包括美国海岸警卫队。
斯太尔AUG是一种导气式、弹匣供弹、射击方式可选的无托结构步枪,是在196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的,其研制目的是为了替换当时奥地利军方采用的Stg.58FN FAL 战斗步枪。当时军方提出的要求是:精度不能低于比利时的FN FAL步枪;重量不能大于美国的M16步枪;全长也不得超过现代冲锋枪的长度;在恶劣环境中使用时,可靠性也不能低于苏联的AK—47和AKM突击步枪。
新武器的研制由奥地利斯太尔·丹姆勒·普赫Steyr·Daimler·Puch 公司的子公司斯太尔·曼利彻尔有限公司负责,主设计师一共有三个人——霍斯特·韦斯珀也是Glock手枪的设计者 、卡尔·韦格纳和卡尔·摩斯,奥地利军事技术办公室的沃尔特·斯托尔上校则负责监督研制计划的进程。
奥地利军方让AUG与FN FAL、FN CAL、捷克的VZ58和M16A1进行了对比试验,AUG的性能表现可靠,而且在射击精度、目标捕获和全自动射击的控制方面也表现得相当优秀。这种新步枪经过技术试验和部队试验后,在1977年时正式被奥地利陆军采用,并将其命名为Stg.77意思是“1977型突击步枪” ,在第二年也就是1978年开始批量生产。从那时起AUG便声名大噪,除奥地利外,也被多个国家的军队所采用。当时很少有无托结构的步枪获得执法机构或特种部队的采用,而AUG却是个例外,可以说,斯太尔AUG是商业上最成功的无托结构的突击步枪。在1997开始,斯太尔·曼利彻尔开始生产AUG的新型号——AUG—A2。
当AUG刚研制出来时,有些说法认为AUG步枪有许多独特设计都是革命性,其实不是这样的。事实上,AUG只不过是把以往多种已知的设计意念聪明地组合起来,结合成了一个可靠美观的整体。我们现在来看看AUG的这些“前辈”:
无托结构——斯太尔AUG并不是第一把军用无托结构的步枪,英国的Enfield EM—2和苏联的Korobov TKB—408无托突击步枪的生产要早于AUG约前25~30年。法国的FAMAS无托步枪也是在同一年代公布的。
塑料制的武器主体——其实早在1962年,苏联的一种实验无托步枪Korobov TKB—022就已经采用了塑料主体,FAMAS步枪也同样具有这个特征。
采用望远瞄准镜为标准瞄具——1940年代后期英国的EM—2无托步枪和加拿大的FN FAL在1950年代初设计的原型,都配备有一个低倍率的望远瞄准镜作为其基本模块化设计——最先由相同机匣和动作部件为基础所组成的各种不同的武器自动步枪、轻机枪、卡宾枪 的模块化系统,一开始是由法国的Rossignol和苏俄的Fedorov分别在1920年代研制出来的。
斯太尔AUG采用了无托结构,因此在保持了与其他步枪相似的弹道性能基础之上,其武器全长比其他步枪短25%,与其他步枪折叠枪托后的长度接近,但却仍然能进行准确的抵肩瞄准射击。当AUG在设计时,就特别注重人体工程学。AUG的平衡中心就在握把位置,使射手可以单手操作武器,而且设计者考虑到让纤弱的女兵也能很容易掌握这种武器。
斯太尔AUG实际上可以说是一个武器系统,4种不同的枪管可以在几秒的时间内就能装进任意一机匣中,变成为4种不同的武器;AUG武器系统是模块化结构的,全枪由枪管、机匣、击发与发射机构、自动机、枪托和弹匣六大部件组合而成,所有的组件,包括枪管、机匣和其他部件都是可以互换的。AUG系统中采用了大量塑料件,约占全枪零部件总数的20%,不仅仅是枪托、握把和弹匣采用工程塑料,就是连受力的击锤、阻铁、扳机也用塑料的材料制成,这些部件耐摩擦而且不需要润滑,有较长的寿命周期,而且非常坚固耐用。据奥地利军方的多次测试,这些塑料部件可以承受射击100000发以上的使用寿命。AUG很容易分解而不需要专门的工具,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基本维护费用,士兵在野战条件下也方便维护自己的步枪。
AUG采用铝合金压铸机匣,耐腐蚀性强,通过28个机械加工工序成形,有钢增强嵌件。其中有一个嵌件是枪管连接套,用于固定锁定枪管和旋转式机头,这样就减轻了射击时对机匣的压力,另一个嵌件是固定枪机导杆的套管。
AUG使用的是短活塞导气操作原理,导气活塞插入枪管上的连接套内,连接套内有导气室,导气活塞的复进簧也位于导气室内。导气系统有一个三档的气体调节器,其中有两个为打开位置正常工作位置和特殊工作位置,后者是在火药残渣积聚较多或泥沙等污物进入枪内而发生故障时使用 和一个关闭位置用于发射枪榴弹 。连接套上也包括一个枪管固定/解除锁和一个前握把的铰链,前握把同时也是气体调节器的紧定器,由于握把与枪管接近,不使用时向前折叠,这样就可以防止烫伤手指,另外在分解步枪时握把也是一个转动枪管的杠杆,而且当枪管过热时可以不必用手直接去接触枪管。
枪管用高强度钢冷锻成形,弹膛和枪膛镀铬。枪管外表有环形的散热筋,每根枪管的弹膛尾部共有八个突笋,用于锁定在机匣内的钢制连接套中,枪机则固定在这个连接套的后部。枪管连接套是用花键固定在机匣右边的,连接花键与枪管、枪机上的突笋也是重合的,当枪管和枪机都在连接套内时,它们的表面完全啮合而形成闭气环。
AUG有四种基本的枪管:标准步枪枪管长508mm约20英寸,冲锋枪型枪管长350mm13.8英寸,卡宾枪型枪管长407mm16英寸,重型枪管即轻机枪枪管长21mm24.4英寸 。在其中任何一种步枪上都可以在数秒内更换其他的枪管。
每种枪管都配有消焰器,用螺纹固定在枪管上。16英寸和20英寸的枪管上为三开叉式的消焰器,开口分别在上方和两侧,没有向下方的开口是为了避免射击时侵入扬尘。如果客户需要,也可以按要求改为鸟笼形消焰器。24英寸枪管的枪口装置比较奇特,看起来像个抽象艺术的金属雕刻品,但也可以与其他消焰器一样安装空包弹发射器或枪榴弹发射器。AUG的消焰器也配有专门的塑料保护套,以防止湿气进入枪膛内,但在战斗中,总是会有人因为忘记取下保护套而将其射烂,但这样并不会对射手构成危险。24英寸的重型枪管还配有轻型折叠两脚架,也可以充当轻机枪使用。但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安上多用途刺刀,通过一个专门的夹具固定。
枪膛内有6条右旋膛线,缠距为9英寸。这是在M193弹和新的SS109弹之间的一个比较好的妥协,也就是说一种枪管发射两种枪弹,不过如果客户提出要求也可以获得17缠距的枪管。
枪管的快速更换只需几秒就可完成假如射手有多余的枪管的话 。要卸去枪管,一定要先卸去弹匣,并拉动机柄清枪;然后,握住枪管上的前握把,压住导气室上的枪管锁定扣,旋转枪管22.5°并把它从步枪里拉出来。安装新枪管,只需从机匣前面插入枪管并旋转直至其锁定,然后步枪就可以装填和并进行射击了。
在连发射击时,每次连续射击150发弹后,需要对枪管进行冷却或更换枪管。此外在瞄准镜壳体上可以明显感觉到枪体的发热,这是由于AUG是无托结构,枪管的热量直接传到了机匣上所导致的。
枪机系统由枪机框、两个大的空心复进簧导杆、复进簧、活塞和拉机柄组成。复进簧导杆用铜焊在枪机框上,左侧的导杆与拉机柄连接在一起,而右边的导杆则是动作杆,把导气活塞的能量传送到枪机框。旋转式闭锁机头有7个闭锁突笋、拉壳钩和抛壳挺弹簧,由机框内的突轮驱动。标准枪机的右侧有拉壳钩,使弹壳从右侧抛出,当需要从左侧抛壳时,可以把拉壳钩移到左边的相对位置。两根复进簧位于枪机框后面,分别套在两条导杆上,位于枪机框导杆内。拉机柄位于机匣左侧的滑槽内,与导杆并不固定在一起,因此射击时不会移动。如果需要可以按下握把上的那个小按钮,使枪机不能活动。在最新的AUG-A2型上,拉机柄的形状作了改变,并改为折叠式的。AUG的其中一个特点是有空仓挂机装置,当打完弹匣内的最后一发弹后会把枪机卡在后面,在更换弹匣后要释放枪机,必须要再次拉动装填拉柄。
击锤组件设计成一个可以独立分离的部件,几乎是完全由塑料包括击锤本身 制成的,只有弹簧和转轴由金属制成。击锤组件容纳在枪托内,并通过一个双扳机连杆与滑动式扳机相连。保险装置在水平位置横贯整个握把,通过握把上的保险按钮进行操作,保险机构两手都可操作。
AUG步枪上没有专门的射击模式选择装置,而是通过板机本身用来控制射击模式。利用控制扳机行程,可实施单发射击和连发射击。扣到一半位置时为单发,而扣到底时则为全自动射击。半自动射击时,两次射击之间必须松开扳机,而全自动射击只需要扣住不放,直到停止射击为止。半自动的警用型执法型的扳机只能单发,板机扣力较轻,约9磅。经过训练的士兵,很容易就能掌握单连发扳机的使用,不过靶场上练枪与实战环境对人的心理是不一样的,所以战场上的士兵很有可能会由于紧张而对准目标扣下扳机不放,即使对较远距离的目标也倾泄出大量的子弹。因此AUG的单连发扳机是备受争议的一部分。
枪托部分由手枪型握把和扳机组件组成,是用高抗冲击的聚合物制成的,主要有绿色军用 和黑色警用 两种,还有一种是沙漠黄色,是沙特阿拉伯所订购的。扳机护圈扩大至整个握把,因此戴上冬季手套或棒球手套时也能操作射击。主体上有两个对称的抛壳口,一般左边的那个会盖上一个塑料护盖,当需要从左侧抛壳时要把护盖移到右边。可分离的枪托底板上有橡胶缓冲垫,当拆开时,可取出步枪内的主要部件,包括击锤组件和枪机组件。枪托底板是通过一个连接销固定的,这个连接销同时也连接着后背带环。枪托尾部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容纳擦拭工具等附件。
AUG采用弹匣式供弹,有30发标准步枪 和42发轻机枪 两种弹匣。弹匣是用半透明的增强聚合物制成,这样使用者就可以看到弹匣内的存弹量。后来又为伪装需要生产了一种黑色的不透明弹匣。弹匣释放扣位于弹匣入口的后方,左右手均能操作。任一种枪都可以使用两种不同容量的弹匣,不过AUG的弹匣只能专用于AUG枪族,不能与其他步枪通用。另外,AUG的弹匣是预封装的,生产出来就已经压好枪弹,随时可以使用,但有专家质疑预封装的弹匣内长期受压的弹簧会不会发生疲劳,长时间存放后会不会出故障。
斯太尔AUG步枪的标准瞄准装置是1.5倍的望远瞄准镜兼提把 ,由奥地利蒂罗尔的施华洛世奇光学仪器公司设计,密封在一个筒型外壳中,30英尺防水,设计的归零值为300米,可以在昏暗的微光条件下使用。瞄准镜为视场为150密位,在300米距离上直径为45米,200米上为30米,100米上为15米。军用型的瞄准分划是一个粗线条的黑色圆环,圆环的内直径为6密位,相当于在300米处的一个1.8米的立姿人体的高度,因此可以用作测距;执法型在中央有一个小黑点,以提供更精确的瞄准。瞄准镜筒体上的风偏和高低角调整螺帽用于归零调整,但其不能调整到300米外的射程。1.5倍的放大倍率让射手可以在射击时睁开双眼,便于搜寻目标和观察周围事物,并避免产生“隧道视觉”。此外,这种光学瞄准镜还可以减少AUG使用者的训练时间——因此也大大减少了弹药和训练费用,从而降低了成本。
瞄准镜架在AUG—A1型上的瞄准镜与机匣为一个整体,总质量为100g,瞄准镜顶部有后备的机械瞄具,刀型准星和矩形缺口式照门有三个发光亮点,可以在昏暗环境下使用,不可调整。一些早期生产的AUG—A1步枪配备有整体的瞄准镜座的机匣。在AUG—A2型号上,标准的瞄准镜座可以快速地并更换上一个M1913标准皮卡汀尼导轨。
卡利科M950式9mm手枪
【规格参数】
供弹方式: 50发或100发 9×19,mm帕拉贝鲁姆手枪弹
口 径: 9 毫米(mm)
全枪质量: 1.81 千克(kg) *含弹匣
空枪质量: 1 千克(kg) *不含弹匣
全 长: 356 毫米(mm)
枪 管 长: 152 毫米(mm)
膛线: 6条,右旋
弹头初速: 393 米/秒
自动方式: 半自由枪机式
闭锁方式: 滚柱式
发射方式: 单、连发
瞄准装置: 片状准星 缺口式照门
【主要简介】
产品名称:卡利科_M-950_式_9mm_手枪
Calico M-950 9mm Pistol
生产单位:美国卡利科枪械公司
Calico,_US
现状:生产
用途:杀伤近距离有生目标
结构特点
卡利科M-950式9mm手枪是一种半自动武器,采用半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滚柱式延迟后坐闭锁方式,类似HK步枪的结构。机头两侧的滚柱在待发时进入机匣内侧的凹槽,待开锁时使开锁动作时间延长,等膛底压力降到允许值时打开枪膛。该枪的击针体是一个较大的钢块,扣扳机后,击针体向前滑动约51mm时打击击针。其枪机的两部分、 复进簧、导杆、击发机构等都装在一个主件内,可以整体取出进行勤务保养。机匣为铝制,枪管用铬钼钢制成,闭锁机为不锈钢材料。 该枪采用弹匣供弹。弹匣在装弹时,可以不施加簧力,因而借助快速装弹器可在15s内装完弹。采用缺口照门表尺,柱形准星,可进行高低、风偏调整。 可发射9mm帕拉贝鲁姆手枪弹。
这些玩意大概出现在act3 的前半部分。
兰斯洛特篇
F-15及一系列配属装备出现在vs caster的战斗中,日本自卫队的那两架F15J还真是可怜啊。
F-15是一种全天候、机动性极强的战术型战斗机,其设计用于在空战中获得和保持制空权。
性能特点
1965年开始考虑研制,用于取代F-4“鬼怪”式战机,1968年开始招标,1969年12月选定麦.道公司作为主承包商。首架原型机于1972年7月开始试飞,1974年9月首架生产型首飞,1974年11月开始交付。该机采用正常双垂尾式布局,切尖三欠上单翼,全金属半硬壳机身,翼根下部机身两侧为二元多波系可调进气道,双余度的高权限的增稳控制系统,外加机械备份。F-15主要的设计主要是突出空战格斗能力,具有推重比大、翼载小、机动性好等特点,为典型的第三代战斗机,该机装备有良好的机载电子设备,特别适用于近距格斗和超视距导弹攻击。
主要机型有:A型,第一种生产型单座战斗机;B型,由A型改进的双座教练机;C型,增加了载油量的A型改进型;D型,由C型改进的双座教练机;E型,双重任务战斗机;S/MTD型短距起落先进技术验证机等。除美国外,日本、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家也装备了这种飞机。第493中队的F-15C和494中队的F-15E参加了1999年3月24日开始的对南联盟实施空袭的任务。
动力装置 早期装两台普.惠公司F100-PW-100涡扇发动机,单台静推力65.2千牛,加力推力105.9千牛,1991年后换装推力为129千牛一级的F110-GE-129或F100-PW-229涡扇发动机。
主要机载设备 休斯公司的AN/APG-70(C/D型)或AN/APG-63(A/B型)火控雷达,AN/ASN-108姿态/方向参考系统,AN/ALQ-119电子干扰吊舱,AN/ARN-118塔康系统,AN/ASN-109惯性导航系统,AN/AWG-20火控系统,AN/ASK-6大气数据计算机,CP-1075/AYK中央数据计算机等。
武 器
1门M61-A1 20毫米六管机炮,备弹940发,外部可以同时挂4枚AIM-9L“响尾蛇”近距和AIM-7F“麻雀”中距空空导弹,或8枚AIM-120先进中距空空导弹,对地攻击时可携带各种炸弹、火箭弹等。
F-15在空战中的制空优势来源于其史无前例的机动性及加速度,另外这种战斗机的射程、机载武器以及电子设备的先进性也是其他机型无可比拟的。F-15具有在任何情况下突破敌方防空武器火力并击落敌方飞机的特点。F-15的机载电子设备及武器可以在友方或敌方控制空域对敌机实施探测、跟踪、锁定以及攻击。F-15的武器及飞行控制系统设计用于在一人驾驶的情况下安全和有效地进行空对空作战。
F-15具有优异的机动性和出色的加速性能是因为它的引擎推出力与自身的重量比率较高翼荷重量较低。翼荷重量(飞机重量与机翼面积的比率)低是飞机机动性的关键因素,再加上较大的推力/重量比,使得这种战斗机能够在不降低速度的情况下急速转向。
F-15的多任务航空控制系统使这种战斗机更加与众不同。这一系统包括一个前上方显示系统、先进的雷达、惯性导航系统、飞行仪器、特高频通信系统、战术导航系统和仪表着陆系统。另外,这套系统中还有内置的战术电子战系统、“敌我识别”系统、电子干扰设备和一部中心数字计算机。
前上方显示系统能够在挡风玻璃上显示航空控制系统收集到的所有重要的飞行信息。这种显示系统能够在各种光照条件下清晰显示,它使飞行员无须低头查看座舱的仪表就能获得跟踪和摧毁敌机的必要信息。
F-15的通用脉冲多普勒雷达系统能够找到上方在高空飞行的目标和在飞机下面低空飞行的目标,而且不会与地面物体混淆。它能够发现并跟踪视距以外、近距离以及只有树尖高度的飞机和小型高速飞行的目标。这种雷达将目标信息传送到中心计算机系统中为采用有效的武器做参照。对于近距离空战,这种雷达会自动搜索敌机,相关的信息便映射在前上方的显示屏上。F-15的电子战系统具有威胁预警和对选定的威胁实施自动干扰功能。
F-15能够携载各种不同的空对空武器。它的自动控制武器系统使飞行员能够利用前上方的显示屏和航空控制系统以及位于发动机控制杆上的武器控制装置安全有效地进行空战。当飞行员换用不同种类的武器的时候,所需武器直观指导自动出现在前上方的显示屏上。
F-15战斗机可以配备五种不同空对空武器:AIM-7F/M“麻雀”导弹或AIM-120高级中程空对空导弹(机身下方)、AIM-9L/M“响尾蛇”导弹或AIM-120导弹(机翼下的两个悬臂上)以及内置20mm格林机枪(右翼基部)。
F-15C和D两种型号的飞机还具有特别设计的共形油箱。这种共形油箱能够安装在每个机翼下面发动机进气口的两侧,是根据与基本型飞机同样的载重量和空速极限设计的。每个共形油箱有114立方英尺的可用容量。这些油箱可以减少飞机在执行全球任务中对空中加油的需求,增加在作战区的作战时间。加挂这些油箱时所有的武器装备的使用都不会受到影响。另外AIM-7F/M“麻雀”导弹还可以共形油箱的角上。
F-15E是一种双座两用完全一体化战斗机,用于执行全天候空、空对空和纵深封锁任务。其后部座舱被改进,包括四个多用途CRT飞行系统和武器管理显示器。它的数字化Lear Siegler控制系统能够进行地形跟踪,另外还有一个环形激光陀螺仪惯性导航系统使这一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为了能够进行低空高速渗透并对战术目标进行精确打击,F-15E配备了一部高分辨率APG-70雷达和低空导航和夜用的红外线目标定位系统。
背景介绍
首架F-15A战斗机于1972年7月问世,两座的F-15B战斗机于1973年7月进行首航。1974年11月,首架鹰式F-15B战斗机交货。1976年1月,第一架为实战设计研制的鹰式F-15战斗机交货。
单座的F-15C战斗机及两座的F-15D战斗机于1979年开始进入美空军战斗序列,这两个新机型在原有“鹰”式战斗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其中包括安装了2000磅(900公斤)的附加内油箱,另外最大起飞重量也增加到了68000磅(30600公斤)。
F-15多级改进计划于1983年2月启动,并于1985年研制出了第一架MISP F-15C战斗机,改进项目包括对机载中央计算机系统进行升级,对武器控制设备进行程序控制,携载先进的AIM-7、AIM-9以及AIM-120A空对地导弹以及安装可以实施雷达预警和反电子干扰的增强型战术电子战系统。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F-15C、F-15D以及F-15E等机型均被部署在海湾地区,为“沙漠风暴”作战行动提供空中支援。在这场战争中,上述飞机显示了其强大的空中作战能力,催毁目标的命中率高达26比0。在39场争夺制空权的胜利中,F-15战斗机在其中的36场战斗中起到了关键作用。F-15E战斗机主要适用于夜间作战,依靠其机载红外夜视装置搜寻“飞毛腿”导弹发射架和地面防空火炮。
F-15战斗机此后还参与了在伊拉克南部联合国规定的禁飞区执行空中警戒巡逻的任务以及北约在波斯尼亚的军事行动。
下面是F-15战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主要作用:战术战斗机
承包商: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
发动机:两只F100-PW-220或229涡轮式带加力燃烧室发动机
推力:每只发动机为23,450磅(指C或D机型)
翼展:42.8英尺(13米)
机长:63.8英尺(19.44米)
机高:18.5英尺(5.6米)
飞行速度:1875英里/小时(2.5马赫)
最大起飞重量:68000磅(30844公斤)(指C或D机型)
最大飞行高度:65000英尺(19812米)
射程:3450英里(3000海里)
机组人员:F-15A/C一人、F-15B/D/E两人
携载武器:内装1枚口径为20毫米、有940发炮弹的6管M-61A1火炮,外挂4枚AIM-9L/M“响尾蛇”导弹和4枚AIM-7F/M“麻雀”空对空导弹或8枚AIM-120 AMRAAM导弹。
单价:3010万美元(A或B机型),3430万美元(C或D机型)
小说中提到的F-15J是日本空中自卫队的主力空中优势战斗机。日本空中自卫队从1981年开始装备F-15J。2007年,日本空中自卫队装备了202架F-15J/DJ战斗机(F-15DJ是双座教练型)。日本航空自卫队的F-15J和美军早期型F-15C略有不同,换装了一些日本研制的航空电子设备,例如J/APR-4雷达告警接收机和J/ALQ-8电子干扰系统。从2002年开始,日本开始对F-15J进行现代化改进。截止2007年,日本总共试验改进了8架F-15J。主要改进内容有:1.换装了AN/APG-63(V)1脉冲多普勒雷达;2.改进了综合电子战系统,雷达告警接收机由原来的J/APR-4(-4A)更换为J/APR-4改,电子干扰系统由原来的J/ALQ-8更换为J/ALQ-8改;3.更新了中央处理器和发电机,加装了新型制冷设备。从2008年开始,日本空中自卫队将用三年时间按上述标准对首批32架F-15J进行改进。值得一提的是,改进型F-15J原打算装备IRST。不过由于研制进度的问题,IRST要等到2009年才能装备到改进型F-15J上。作为远期改进计划,日本还打算为F-15J换装AN/APG-63
“麻雀”(AIM-7)空空导弹是战后美国研制并装备使用的第二个空空导弹,也是世界上装备使用最为广泛的一个中距空空导弹系列。与当时分别由休斯飞机公司和美国海军军械试验站自筹资金研制的“猎鹰”和“响尾蛇”空空导弹不同,该弹是唯一由军方主动投资发展的空空导弹,研制单位是美国斯佩里公司和雷锡恩公司。
美国军方决定发展这种雷达型中距空空导弹,是出于其冷战战略考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冷战时代的到来。世界的政治地理格局发生剧变,出现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军事态势,苏联在1953年试验成功氢弹,英、法步其后尘,先后有了原子弹和氢弹,更加剧了核军备竟赛。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唯一有效地运载核炸弹的工具是远程战略轰炸机,唯一有效地抗击远程战略轰炸机的工具是截击机,而具有全天候、远距拦截能力的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则是截击机的有效武器。
当时,美国海军航空局制订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空空导弹发展计划,要求其M数达到3、射程达到31.5km(中距)、65km(远距);但为加快研制进度,要求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研制一种雷达型空空导弹,即将该航空局已经取消的“云雀”地空导弹用的雷达波束制导系统,用到现有的12.7mm口径航空火箭弹上,要求其最大射程至少达到2km、最小射程不超过305mm,能够拦截M数1的空中目标。这种导弹的关键是波束制导控制系统,故美国海军航空局选择从事该系统研制的斯佩里公司为主承包商,于1946年5月开始研制该导弹。
限于当时电子器件水平低,大量采用电子管,12.7mm口径航空火箭弹的弹体容积不够,斯佩里公司于1947年3月提出增大弹径,否则减小射程。美国海军航空局于同年5月选择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研制203mm弹径的新弹体,而斯佩里公司作为主承包商仍负责系统工作,并继续研制雷达波束导引头,同年7月该项目被正式命名为“麻雀”项目。1948年1月,位于木古角的海军航空导弹试验中心开始导弹试验,同年8月首次无动力试飞,到1951年共进行了100多次试射,1951年投产,1952年12月3日F-3D首次成功拦截“恶妇”舰载战斗机,1955年6月开始服役,装备舰载战斗机F-3D、F-7。该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AM-N-2“麻雀”Ⅰ(SparrowⅠ),1962年统一编号为AIM-7A,1962年停产,共生产2000枚。
由于该弹采用三点导引波束制导体制,载机雷达必须不断照射导弹和目标,限制了载机的机动;而导弹必须不断机动,以便始终处于载机-目标的视线上,导引精度差,且只能尾追攻击,加上早期战斗机装备的制导雷达AN/APG-51B,是当时夜间战斗机装备的标准的射击雷达AN/APG-51A的改进型,其波束必须随动于光学瞄准具,要求目视识别、瞄准目标,因此不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只有AN/APG-51的全天候改进型—AN/APQ-51以及F-4H装备的AN/APQ-50,才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但性能水平很低,难以拦截中程高空超音速轰炸机和携带电子对抗设备的远程轰炸机、歼击轰炸机。
为满足美国海军舰载截击机全天候、全向拦截空中高速目标的要求,美国海军航空局于1955年同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签订合同,在“麻雀”Ⅰ基础上研制采用主动雷达制导的中距空空导弹,编号和命名为AAM-N-3“麻雀”Ⅱ(SparrowⅡ),1962年统一编号为AIM-7B,拟装备该公司新研制的F-5D舰载截击机,采用由AN/APQ-50改进而来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载截击雷达AN/APQ-64。由于海军航空局于1956年退出该截击机项目,“麻雀”Ⅱ仅完成试验性研制,生产样弹共100枚,到1958年该主动雷达型导弹及其火控系统项目最终被取消。在实施“麻雀”Ⅱ计划的同时,美国海军航空局于1955年同雷锡恩公司签订合同,研制半主动雷达制导的中距空空导弹,1956年接收斯佩里公司在布里斯托尔的生产“麻雀”Ⅰ的工厂,1958年1月开始服役,1959年停产,共生产2000枚,编号和命名为AAM-N-6“麻雀”Ⅲ(SparrowⅢ),1962年统一编号为AIM-7C。
从50年代初开始,在“麻雀”ⅠAIM-7A基础上发展成为包括AIM-7B/7C/7D/7E/7E-2/7F/7G/7H/7M/7P/7R型号、并划分为三代产品的中距空空导弹系列,还改进扩展为包括RIM-7E/7H/7M/P型号在内的舰空导弹系列。由于受半主动雷达制导体制的限制,“麻雀”空空导弹系列的固有的共同缺陷,是不具有“发射后不管”能力,使载机在发射导弹之后不能立即退出攻击而降低生存力,也不具有“多目标攻击”能力,使攻击相同数目敌机需要出动更多架次的载机而易遭更大损失。因此,在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麻雀”空空导弹的生产线将关闭,“麻雀”空空导弹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走到尽头,现役和库存的“麻雀”空空导弹各型号将逐渐被第四代中距空空导弹—“阿姆拉姆”AIM-120A所取代。
该系列各型号导弹采用相同的全动式弹翼控制的气动外形布局,头部呈尖锥形,细长弹体呈圆柱形,4片全动式切梢三角形弹翼位于弹体中部,4片固定式三角形安定面位于弹体尾部。全动式弹翼起控制舵作用,其中一对弹翼可差动偏转,起横滚稳定作用;固定式安定面起纵向稳定作用。弹体采用模块化舱段结构,但在具体结构上,由于该系列各型号导弹的改进发展程度不同,存在着相当差异:
“麻雀”ⅠAIM-7A分为3个舱段,弹头为引信/战斗部舱,弹体中部为制导控制舱,弹体中后部为固体火箭发动机舱,3个舱段用螺钉连接。由于采用雷达波束制导,其制导控制舱内装的是陀螺仪、加速度计、天线和接收机、计算装置、伺服机构、电瓶和高压能源。导弹发射后1s,由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组成的自动驾驶仪控制飞行,导弹进入机载雷达AN/APG-51B的制导波束后,自动驾驶仪与伺服机构断开,天线和接收机接收制导波束信号,计算装置据此计算出导弹相对于制导波束等强信号区的偏移量,通过伺服机构使全动式弹翼偏转,使导弹返回等强信号区,制导波束随动于机载光学瞄准具视线,从而引导导弹飞行所瞄准攻击的空中目标,制导飞行时间20s。
“麻雀”ⅡAIM-7B导弹采用主动雷达制导,其舱段布局和内部结构与“麻雀”Ⅰ不同;“麻雀”Ⅲ导弹采用半主动连续波或脉冲多普勒雷达制导,其舱段布局和内部结构与“麻雀”Ⅰ/Ⅱ不同,分为5个段舱,从前到后为导引头、自动驾驶仪和电源、液压舵机和液压能源、引信/战斗部、固体火箭发动机,但其具体结构随各自型号不同亦有较大区别。按作战性能水平,“麻雀”系列空空导弹可分为三代:第一代AIM-7A,只能用于尾追攻击;第二代AIM-7C/7D/7E/7E-2,具有一定的全天候、全向攻击能力;第三代AIM-7F/7M/7P/7R,具有全天候、全向攻击、上视/上射和下视/下射能力。
最大射程 5~8km(AIM-7A)
24km(AIM-7C)(迎头)
20~26km(AIM-7D)
22~26km(AIM-7E)
29km(AIM-7E-2)
40km(AIM-7F)
45km(AIM-7M/7P)
最小射程 1500m(AIM-7E)
600m(AIM-7F/7M/7P)
最大速度 M2.2(AIM-7A/7B)
M2.5~3(AIM-7C/7D)
M3(AIM-7E/7E-2)
M3~4(AIM-7F/7M/7R)
使用高度 15000m(AIM-7C)
20000m(AIM-7D)
150~18000m(AIM-7E)
18000m(AIM-7E-2)
20000m(AIM-7F/7M/7P)
最大过载 30g
制导系统 雷达波束(AIM-7A)
主动雷达(AIM-7B)
半主动连续波雷达(AIM-7C/7D/7E/7E-2)
半主动脉冲多普勒加连续波雷达(AIM-7F/7G/7H)
半主动脉冲多普勒雷达(AIM-7M/7P)
半主动雷达加被动红外双模制导(AIM-7R)
引 信 无线电近炸引信(AIM-7C)
半主动多普勒雷达近炸引信(AIM-7D)
半主动雷达近炸引信MK5.35(AIM-7E/7E-2)
主动雷达近炸引信(AIM-7F/7G/7H/7M/7P)
战 斗 部 高爆炸药(AIM-7A/7B)
高爆炸药,重27kg(AIM-7C)
高爆炸药,重30kg(AIM-7D)
连续杆,重32kg(AIM-7E/7E-2)
连续杆,重40kg(AIM-7F/7M/7P)
动力装置 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148kg(AIM-7A)
160kg(AIM-7B)
173kg(AIM-7C)
178kg(AIM-7D)
195kg(AIM-7E/7E-2)
227kg(AIM-7F)
230kg(AIM-7M/7P)
弹 长 3.80m(AIM-7A)
3.66m(AIM-7B/7C/7D/7E/7E-2/7F/7G/7H/7M/7P/7R)
弹 径 203mm
翼 展 70mm(AIM-7A)
100mm(AIM-7B/7C)
102mm(AIM-7D/7E/7E-2/7F/7G/7H/7M/7P/7R)
“响尾蛇”AIM—9是世界上第一种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红外装置可以引导导弹追踪热的目标,如同响尾蛇能感知附近动物的体温而准确捕获猎物一样。美国“响尾蛇”系列共有12型,早期的“响尾蛇”性能低下,如越南战争中发射100枚,只命中10枚,一次还敌我不分地打下了自己的飞机。AIM—9L属系列中的第三代,被称为“超级响尾蛇”,1977年生产,弹长2.87米,直径127毫米,速度M2.5,最大射程18530米,可全方位攻击目标,最善于近距格斗,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成本低,“发射后不用管”。据不完全统计报导,在多次局部战争中,被它击落的飞机有200多架。该弹于1983年停产,被更先进的导弹取代。
“响尾蛇”1953年,试射成功。1955年开始装备美国空军,并将其命名为“响尾蛇”。1962年,为了统一名称,美军给“响尾蛇”空战导弹一个正式的编号AIM-9,基本型号是AIM-9B,相继有AIM-9C、9D、9G、9H、9E、9J、9N、9P、9L、9M等10多种改进型,总共生产10万多枚。时至今日,“响尾蛇”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也是实战中被广泛使用的少数导弹之一,参加过越南战争、马岛冲突和海湾战争。各型“响尾蛇”导弹(除C型为半主动雷达制导外)都采用红外制导,发射后导弹控制舱前面的导引探测目标发出的红外辐射,使导弹自动跟踪目标飞行,直至击中目标,可发射后不管。
“响尾蛇”弹长2.87米,弹径0.127米,射程18.53千米,最大飞行速度每秒850米,全弹品质对不同型号差别很大,B型最小,为75千克,D型最大为89千克,最大有效射程迎头攻击不大于12千米,尾追攻击约7千米。
“响尾蛇”空对空导弹系列现在已经发展到第三代,即AIM-9M系列。该系列弹长2.94米,弹径0.156米,弹重85公斤,最大飞行速度2.2倍音速,战斗部重13.9公斤,杀伤半径6~8公里,射程15公里,单发杀伤力概率为50%~70%,作战反应时间6~10s,火力转移时间4s,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武器。
该弹采用鸭式气动布局,舱面与弹翼前后呈X-X形配置;全弹由制导控制舱、引信与战斗部、动力装置、弹翼和舵面所组成。各型号的“响尾蛇”导弹,它们的气动布局和结构组成均无改变,主要是结构尺寸稍有变化以及元器件性能的改进。AIM-9导弹各型号均采用普通装药的破片杀伤战斗部,用来摧毁目标。该型导弹采用红外寻的制导,探测距离和灵敏度有很大提高,选用镭射引信,提高了炸点精确度,既具有近距离格斗的能力,又能全方向、全高度、全天候作战,被多国部队大量装备。
美军方称,美军现役的F-15C、F-16C、F/A-22和F/A-18C/D/E/F系列战机都要装设LAU-12X或LAU-7发射架。飞行员配发与AIM-9X“响尾蛇”导弹配套的头盔,以具备发射AIM-9X“响尾蛇”导弹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可使飞行员获得空战优势,也使飞行员的战斗能力有“质的飞跃”。AIM-9X是目前美军拥有的惟一一种可与俄罗斯AA-11“箭手”相较量的近程格斗的空对空导弹。完成了靶机测试后开始批量生产并服役,已经装备驻阿拉斯加埃尔门多基地的美空军第8航空队第12和第19战斗机中队。美空军计划采购5100枚AIM-9X,美海军计划采购5000枚AIM-9X。
空对空导弹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在人类的战争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响尾蛇”作为空对空导弹的典型代表已经迎来了第四代,它还能走多远,让我们拭目以待。
“响尾蛇”AIM-9L/M导弹挂在F-15C战斗机翼下巡航飞行,由驾驶员通过机载火控雷达和攻击电脑操纵导弹的发射与攻击。由载机电源通过发射装置给导弹供电;起动座舱中的致冷开关,在最佳温度范围内给红外探测器连续致冷。进入空战状态时,驾驶员起动导弹发射电路。当识别、显示出目标时,位元标器电锁打开,开始跟踪目标;连续跟踪目标后,准备发射导弹。按预定发射程式进行。发射时,先起动弹上的热电池组,给引信中的目标探??最后把热电池组的电压加到火箭发动机点火器上点火并接通引信电路。当导弹飞离载机达到安全距离时,引信解除保险。
“响尾蛇”系列空对空导弹主要装备美国空军和海军,用于截击或空战;还向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荷兰、西班牙、瑞典、挪威、澳大利亚、日本、菲律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销售。“响尾蛇”系列的各型号空对空导弹,先后装备于F-86、100、104、105、 F-111, F-4、5、8、14、15、16、18,“幻影” F-1、III,Saab35、37,“狂风”等战斗机;A-4、6、7、10,“美洲虎”、“鹞”、“海鹞”等攻击机。这些飞机有的还参加了世界各地的多次实战行动,使用了多种型号的“响尾蛇”导弹。
M61火神式航空机关炮(M61 "Vulcan" Aircraft Gun)是一种由美军开发,经常被装载在战斗机、直升机上的高射速近距离火炮系统。通用代号GAU-4(GAU是通用自动火炮,Gun Automatic Universal的缩写),口径为20mm,其航空用版本被赋予M61的代号,美国海军航空队使用包括M61A1与M61A2在内,两种规格稍有不同的版本
。
M61是一种使用外力驱动、六管滚动运作、气冷、电子击发的加特林炮。其中使用在F-14雄猫式战斗机与F/A-18黄蜂式战斗攻击机上的M61A1可以选择液压或冲压(Ram Air)方式驱动,采电子控制,搭配无连结填弹系统(Linkless Ammunition Feed System),极限射速可达每分钟7200发,但实际运作时可选择4000spm(Shoot per minute,每分钟击发次数)与6000spm两种不同的射速。至于轻量化的M61A2型则只能搭载在F/A-18型战机之上。在F-14战机上的M61最大载弹量可达676发,而F/A-18则为578发,使用美军的20mm口径、无连结M-50或PGU系列电子击发弹(Electrically Primed Ammunition)。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代,当时美军的战斗机或轰炸机都是配备老旧的百朗宁M2重管.50(英寸)口径机关炮,最大射速约为1200spm,在射速上甚至还比不上早在1880年代就已开发出来的加特林炮(Gatling Gun)。为了改善这问题,美国陆军军品研究与发展服务处(U.S.Army Ordna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ervice)在1946年时决定重新启用被封存了一段时间的加特林理论,著手开发一种射速可以超过6000spm的高速火炮系统,希望能透过这原理同时达到高速射击时降低枪管温度与减少磨蚀的目标。
1946年6月,主力军品商通用电气(GE)承包到这项开发计划并且将其命名为火神计划(Project Vulcan),成为火神炮这称呼的由来。GE在1950年时呈报了十具.60口径的T45 A型原型机炮给军方评估,1952年时又追加了33具T45 C型原型机炮,口径有.60英寸,20mm与27mm多种不同选择。在经过非常久的测试过程后,军方决定选择T171型20mm炮作为存续款式继续发展下去,并且在1956年时正式被美国陆军制定为标准系统,而同款武器的空军用版本,则赋予M61 "火神式"的代号。
M61火神式机炮的六根枪管在每转一圈的过程中只需轮流击发一次,因此无论是产生的温度或造成的磨蚀,都能限制在一最小程度内。但相对的,因为是六管轮动发射,因此仍然可以做到每秒钟高达100发的高速射击,给予战机驾驶在瞬间以最大火力击杀对手的能力。根据这个特性,M61主要被用于短程(低于2000呎,约600米)的空对空射击用途,弥补在这个范围内因为距离太短、应变时间不足而无法使用空对空导弹等较复杂装备的缺憾。虽然,对地面目标的扫射也被列为M61的次要用途,但实际上其作用效果有限,并不是很常被用到的一种功能。
在弹头选择上,M61可以采用练习用的空包弹,AP穿甲弹,与HE高爆烧夷弹等不同选择。
M61家族的机炮在军队里服役已经超过半个世纪,是套稳定性无庸置疑的系统。在航空运用上,第一架搭载M61系列机炮的飞机是F-104“星辰斗士”式(Starfighter)战斗机,之后包括F-105,F-106后期型,F-111,F-4,B-58等数款战斗机与轰炸机全都搭载过M61。现行正在使用M61机炮的机种包括了美国空军的F-15,F-16,与最新锐的F-22“猛禽式”(Raptor)隐形战斗机,而海军航空队的使用范围则包括F-14与F/A-18两架主要的航空母舰舰载机。
言峰绮礼篇
凯夫拉材料,就是言峰绮礼的僧衣使用的材料。(ps:总想不通stay night里绮礼怎么会让卫宫士郎摆了一道)在本世纪60年代,美国杜邦公司研制出一种新型复合材料枣"凯夫拉"材料。这是一种芳纶复合材料。由于这种新型材料密度低、强度高、韧性好、耐高温、易于加工和成型,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由于"凯夫拉"材料坚韧耐磨、刚柔相济,具有刀抢不入的特殊本领。在军事上被称之为"装甲卫士 "。 大家知道,坦克、装甲车已逐渐成为现代陆军的主要装备之一。其原因就在于这两种兵器都具有坚硬的装甲,在战争中有消灭敌人保护自己的作用。有了矛就出现了盾,有了坦克、装甲车之后,就发明了反坦克炮、反坦克导弹。
反坦克武器的出现,又促使人们改进坦克、装甲车的装甲性能。通常要提高坦克、装甲车的防护性能,就要增加金属装甲的厚度,这样势必影响它的灵活机动性能。"凯夫拉"材料的出现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坦克、装甲车的防护性能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与玻璃钢相比,在相同的防护情况下,用"凯夫拉" 材料时重量可以减少一半,并且"凯夫拉"层压薄板的韧性是钢的3倍,经得起反复撞击。"凯夫拉"薄板与钢装甲结合使用更是威力无比。如果采用"钢枣芳纶枣钢"型复合装甲,能防穿甲厚度为700毫米的反坦克导弹,还可防中子弹。
目前,"凯夫拉 "层压薄板与钢、铝板的复合装甲,不仅已广泛应用于坦克、装甲车,而且用于核动力航空母舰及导弹驱逐舰,使上述兵器的防护性能及机动性能均大为改观。 "凯夫拉"与碳化硼等陶瓷的复合材料是制造直升飞机驾驶舱和驾驶座的理想材料。据试验,它抵御穿甲子弹的能力比玻璃钢和钢装甲好得多。 为了提高战场人员的生存能力,人们对避弹衣的研制越来越重视。"凯夫拉"材料还是制造避弹衣的理想材料。据报道,用"凯夫拉"材料代替尼龙和玻璃纤维,在同样情况下,其防护能力至少可增加一倍,并且有很好的柔韧性,穿着舒适。用这种材料制作的防弹衣只有2~3公斤重,穿着行动方便,所以已被许多国家的警察和士兵采用。
claymore,切嗣在对战Kayneth El-melloi Archibald(好长的名字,看来贵族世家的身份从名字就能体现出来)时使用的武器。如此强大的武器竟然被防御住了.......看来魔术师的礼装还真是恐怖,要是量产化的话.........
克莱莫人员杀伤地雷(M18A1 Claymore,又称阔刀地雷)是一种由美军于1960年代越战时期所研发制作的定向人员杀伤地雷(亦称反步兵地雷),其前身为韩战时期的M18 Claymore。长约8.5英寸,宽约1.4英寸,高约3.2英寸,重约3.5磅;而其中包含了约700粒的钢珠以及约1.5磅的C-4塑胶炸药。基本上第二代的M18A1不论在外型或结构上都和第一代的M18大同小异,唯一的不同是美军在M18A1外壳顶上加上了一个简易的瞄准具。
在外观上,弧形、凸面的方形外壳角架等为M18A1的特色之一,另一个特点是具有精准而简易的瞄准具。主要引爆方式为绊发或电缆控制。M18A1内有预制的破片沟痕,因此爆炸时可使破片向一定之方向飞出,再加上其内藏的钢珠,可以极少的数量造成极大的伤害。根据美军《地雷野战手册》(FM23-23),M18A1的爆炸杀伤范围包括前方50米,以60度广角的扇形范围扩散;而高度则为2到2.4米。其钢珠的最远射程甚至可达250米,包含了100米左右的中度杀伤范围。
M18A1有3种引爆方式供选择:控制模式(指令引爆),无控制模式(受害者启动模式),延时模式。
控制模式是由操作员在最佳杀伤区域(20m-30m)内引爆。可以用电子或非电子点火系统完成引爆。遥控模式的Claymore应被当作单独的武器并包含在单位的开火计划内上报,而不是被当作地雷。放置单位必须确认Claymore被撤走,引爆或转交给接防部队。M18A1内含M57点火装置,所以可以使用控制模式引爆。当Claymore被连接在一起时,一个M57点火装置可以引爆数个M18A1。
无控制模式用于被毫无防备的敌人引爆,进入遥控模式的Claymore被报告并纪录为地雷。许多装置可以被用来引爆无控制模式下的M18A1,包括:M142多功能点火装置,M5压力释放装置(老鼠夹),绊线,红外线感应器,声振动感应器。
定时装置可以为短时间定时引信或导火索,使得地雷能够阻吓敌人的追击。
由于M18A1较轻,因此不但可埋设在路面上,更可挂设在树干或木桩上制成诡雷。而其目的主要是使敌方在战场上受伤而不能行动,因而成为敌方的负累。M18A1具有极佳的防水性,浸泡于盐水或淡水2小时之后仍可正常使用。因M18A1拥有高度的稳定性和吓阻威力,因此在许多其他国家亦不难发现其复制或是仿制品。
吾王篇
1999年,梅赛德斯-奔驰300SL被评为“世纪之车”。在问世50周年后,300SL流畅而雅致的车身造型令其在新千年里仍然不失新奇和时尚,“欧翼”式的车门开启方式体现了极具灵感的设计思路。进入驾驶室,展现在眼前的是做工精湛、带有花纹的内饰。300SL系列的功成名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为极具影响力的崇拜者——美国进口商Maximilian E.Hoffman,他成功的促使梅赛德斯-奔驰将这款为比赛而生的车型转换为极具传奇色彩的公路跑车。该车于1954年投入批量生产,市场反映颇佳。
所谓传奇,所谓经典,不仅需要有辉煌的历史,还要有永葆青春的现在。也许这是一种奇迹,然而梅赛德斯-奔驰鸥翼300SL就创造了汽车领域的这种奇迹。日前,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车展上,我们验证了来自300SL的奇迹。
事实上,梅赛德斯-奔驰300SL在最初设计阶段就被定位于一款纯粹的运动赛车。
1954年2月,两款概念车首次亮相纽约国际赛车展。正如戴姆勒-奔驰意料,300SL及其小兄弟190SL受到汽车爱好者的狂热推崇,而工程师们亦在争分夺秒地将概念车转为量产车型。1954年8月,这两款车型在德国辛德芬根(Sindelfingen)开始批量生产。当时300SL的售价为29000马克,与价值7900马克的梅赛德斯-奔驰170Vb相比,这确实是个令人震惊的数字。
300SL的车体忠实地贯彻了以简洁为主的造型理念,完美的设计比例,卓越的性能,出神入化的操控特性,直到今天仍不失新鲜感和吸引力。
然而使300SL赛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很大程度上亦取决于魅力无穷的“鸥翼”式车门。出于车身强度的考虑,该车的铝合金外壳伸展在管状框架上,两侧车轮上方的造型比普通轿车更加突出,这就使得传统车门的安装变得异常困难,而工程师们的灵感迸发,造就了一种不同寻常的车门开启方式:车门借助伸缩弹簧向上打开,门把手丝毫不影响侧面的视觉效果。
为了将车身尽可能地轻量化,以便减少无谓的动力损耗,设计师鲁道夫为300SL设计出独特的管状框架。三角形框架由一系列管状构件焊接在一起,可以承受极大的扭曲力并且有极好的弹性和伸缩度。在装备齐全的情况下(包括备用轮胎、随车工具及燃料重量在内),三角形框架可以承受1295千克的重量。
300SL的技术构造主要归功于梅赛德斯-奔驰300W186II)轿车。在众多改进版车型中,六缸发动机无疑是一个最为经典的特征,其中一项重要的创新技术便是由燃油直接喷射系统取代了传统的化油器——远远领先于那个时代的其他同类车型。该项技术令梅赛德斯-奔驰六缸发动机的最大功率达到215马力,足以让300SL在10秒钟内就从静止加速到100公里/小时的时速,而最高速度可达惊人的260公里/小时。该车的耗油量为平均每百公里15公升,100公升容量的油箱被固定在车后部,如果顾客仍不满足,亦可额外增加一些费用,将油箱容量增加至130公升。
300SL的内部并不像其他梅赛德斯-奔驰轿车般富丽堂皇。标准的织物座套有三种样式可选择。银色金属漆是该车的标准颜色,不过红色、蓝黑以及纯黑色亦很受顾客青睐。
由于300SL源于纯粹的赛车,相对紧凑的内部空间多少有些令人不悦。不过幸运的是,工作环境改造学原理的灵活运用,令驾驶者可以充分享受座舱的舒适和惬意。该车的方向柱可以进行调节,不但操作起来得心应手,亦可腾出更多的伸展空间。踏板的安放位置令驾驶者的双脚可以灵活地活动。除此之外,仪表盘布局整洁,造形简约,正如每个真正的驾驶爱好者所期望的那样,速度表位于驾驶者视野的中心。
驶上公路,你会立刻意识到梅赛德斯-奔驰用“300SL”这组特殊数字和字母组合来命名这款车的真谛:运动和轻巧。发动机功率高达215马力,总重量却不过1300千克,加速异常敏捷;充足的扭矩在任何速度下都可保证良好的加速性;悬挂装置则确保车体总能紧贴地面,行驶平稳且转向精确。
这就是新300sl的概念图
个人认为作为贵族的艾因茨贝伦家使用劳斯莱斯的幻影更家合适,不过为了照顾saber大人的驾驭技能虚渊玄酱还是使用了这款300sl,这样又既照顾了艾因茨贝伦的贵族气质,又把saber身上的驾驭的锐气体现出来了。
追踪爱丽斯菲尔时使用的yamaha v-max。
Yamaha在1985年,发表了V-Max1200,Yamaha以街车结合美式嘻车的概念,赋予V-Max全新造型,加上145hp的惊人马力,以及独特的“V-Boost”进气系统,震撼了当时的全球车迷。此后V-Max“MuscleBike”的美名不胫而走。2008年Yamaha宣布以概念车为设计蓝图,正式投产2009年式NewV-Max,除了实现骑士的愿望之外,也将传奇的V-Max再一次推向极致巅域。全新的2009年V-Max,能爆发出200hp/9000rpm最高马力的惊人实力!
|
评分
-
参与人数 1 | 宅币 +20 |
贡献 +5 |
收起
理由
|
澈儿
| + 20 |
+ 5 |
Σ( ° △ °|||)︴ 碉堡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