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粉丝成千上万,你微博上瘾了吗?
[症状] 为玩微博买Iphone,上班下班玩微博,吃饭上厕所玩微博,每天无数次查微博,做任何事都微博直播,为增粉丝半夜不忘刷微博……这就是微博成瘾的七级以上微博控。 微博是现实人际网络的加强版,也是个人张扬自我参与社会的途径。比起面对面谈话,写微博的人和看的人其实都更认真。加上没有表情和语气配合,于是各种情绪语言都要比平常对话夸张几分。所以在微博上获得的满足不亚于现实中的交流,而变得愤怒和失落仿佛也比现实中更容易情绪的澎湃。
个个都是“人来疯”——表演型人格
[诊断] 即使是草根,也可以成为万众瞩目的“名人”,成为虚拟舞台上的主角,周围的人全都成为“观众”,所有人都被自己的魅力所倾倒,被关注和被认同心理获得极大满足,于是陶醉在疯狂的自我表演中而远离真实世界。这在心理学上是具有表演型人格的倾向。 [心理名词] 表演型人格:是一种夸张的情绪与注意力吸引模式,特征是自我戏剧化,追求剧场效应,情感表达过分夸张,暗示性强,以自我为中心,自我陶醉富有幻想,感情变化起伏大,持续地渴望赞扬、兴奋和他人注意。
[体检] 你是否具有表演型人格?
1. 如果不是注意的焦点会感到不适。 2. 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表现出夸张的行为特点。 3. 情绪多变,容易发脾气。 4. 十分在意自身外表,喜欢赶新潮,或奇装异服。 5. 喜欢展现出戏剧化、夸张的情绪表达。 6. 自我暗示性强,也很容易受他人或周围情景的影响。 7. 考虑与他人关系的亲密程度高于实际情况。
根据心理学专业定义,如果具备5项以上,就可确定有表演型人格的倾向,所具有的项目数越多表明表演型人格越严重。
[阳性+++] 如果上述特征无限扩大,认为自己魅力无边,酷爱把秀做到极致,恨不得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舞台,那就可能达到表演型人格障碍的程度,又称戏剧化人格、心理幼稚性人格。这是一种人格不成熟,过度情绪化,以夸张行为吸引他人注意为特征的人格障碍,常常玩弄多种花招使人就范,如任性、强求、说谎欺骗、献殷勤、诌媚,有时甚至使用操纵性的自杀威胁。他们的人际关系肤浅,表面上温暖、聪明、令人心动,实际上完全不顾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心理X图] 爱表演的内心面具
关键词:取悦于人、脆弱不安、获取自我满足 表演型人不愿意深入思考,因为害怕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脆弱和依赖,所以喜欢用表面的热情、好交际、好吸引人等来平衡这种深深的惧怕。因此不会客观深刻地自我认识,而是总是以别人的目光作为自我评判的标准。所以会去帮助别人,喜欢别人对他们的感激。 他们不仅有很强的自我暗示性,还带有较强的被他人暗示性。好幻想,把想象当成现实,当缺乏足够的现实刺激时便利用幻想激发内心的情绪体验。 表演型人格的人一般都希望通过在想象中制造舞台来掩饰并对抗现实的不完满。这就造成了病态跟非病态的区别:非病态的“表演者”,表演只是他的“职业”,“舞台”之下,他们照常生活;而病态的“表演者”则是随时随地搭建舞台,依靠自己虚构的完美来对抗内心的惶恐与不安,表面是给别人看,实际是自己给自己看的,话说到最后,自己也分不清楚到底什么是真实的自己。
[病因] 表演型人格的病史
关键词:遗传、早期教育、心理暗示 与基因和家庭环境相关,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往往与早年缺少关注,甚至是被忽略和被嘲笑的对象有关,这类孩子只好在白日梦中去寻觅从没获得过的温情。 或早期家庭教育时,父母溺爱孩子,使孩子受到过分的保护,造成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不符,心理发展严重滞后,停留在少儿郎的某个水平,因而表现出表演型人格特征。 另一方面,如果父母总是期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表现,也会对表演型人格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比如:父母总是要求孩子在朋友面前表演,展示漂亮的容貌、特殊的技能、舞台式的言行等,如果不这么做就惩罚或者责骂,孩子就会逐渐缺乏自信,感到自我价值都取决于别人的认可,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如何“取悦”他人的行为模式。 心理常有暗示性和依赖性,也可能是表演型人格产生的原因之一,由于父母教养不当,使得孩子的价值标准完全来源于外部认可,成人后,就习惯于将价值全部寄予外界,凡事以取悦别人为目的,对外界的风吹草动迅速应对,使得自己容易受外部暗示,喜怒无常。
[处方] 摘下“表演”的面具
如果你感觉自己有一些表演型人格的倾向,你可以进行下列自我防治: 1. 跟社交生活疏离一段时间:给自己一个足够安静的空间,训练自己独立于他人,不靠取悦获得自我满足的能力。 2. 开始内在的醒觉之旅:你可以通过写日记、阅读等来跟自己的内心对话。 3. 学习缄默:把一些感觉、感受藏在心底,酝酿一下再表达。 4. 自我暗示:对自己说“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我的存在价值并不需要一定得到他人的认可。” 5. 学习升华:如果你实在有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那么就把这种表演冲动升华到文学创作、舞蹈音乐等活动里面去吧。记住,要把舞台跟现实生活分开,这样更明智。事实上,许多艺术表演都有一定的夸张成份,为了使观众沉浸到剧情中去,演员必须用自己的表情、语言去打动他们。因此,表演型人格的人投身于表演艺术是一条很有效的自我完善之路。 6. 情绪自我调整法 表演型人格的情绪表达太过分,旁人常无法接受。所以具有此种人格的人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便是问目己的亲朋好友作一番调查,听听他们对这种情绪表达的看法。对他们提出的看法,千万不要反驳,要扪心自问,这些情绪表现哪些是有意识的,哪些是无意识的;哪些是别人喜欢的,哪些是别人讨厌的。 对别人讨厌的要坚决予以改进,而别人喜欢的则在表现强度上力求适中,对无意识的表现,可将其写下来,放在醒目处,不时自我提醒。此外,还可请好友在关键时刻提醒一下,或在事后请好友对自己今天的表现作一评价,然后从中体会自己情绪表达过火之处,以便在以后的情绪表达上适当控制,达到自然、适度的效果。
[防患] 如果表演型人在你的身边
如果你生活中恰好有一位有表演型人格障碍倾向的人,难道非要忍受观看他(她)的拙劣表演以及对你正常节奏的干扰吗?你可以: 1. 冷处理:不管表演型人格障碍如何表演,做到视若无睹。千万别对表演型人格障碍的表演进行迎合,别挑逗起他(她)的兴趣,不要掉进他(她)的圈套之中。 2. 群体冷战。如果主动凑上来展示自己,大家只要面无表情地简单回答“嗯”、“啊”、“我很忙,过会儿再说”等等之类的短语即可。时间一长,其演出的热情多少会有所消退。 3. 泼冷水。告诉他(她)如果他(她)希望表达和沟通,要尽量简短而理性,打断他(她)过分的情绪渲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