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takumi1013 于 2012-9-6 21:59 编辑
图好多,于是截了几张放上来
1、阿格忒斯·岱蒙(Agathos Daimon) 所属文化:腓尼基 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阿格忒斯·岱蒙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守护者的名字。他扮演着一个与守护天使非常相近的角色。 这个名字在希腊语种意思为善神,在拉丁语中意思为守护者。 他被描述为一条背生双翼盘旋着的毒蛇,尽管一些资料指出它是不可见的。据说他长着心型的嘴,在他守护的家庭中,人们往往会提供预留着的葡萄酒作为感谢。在更往后的一些日子里,阿格忒斯·岱蒙,通常还有带来幸运的阿咯斯·堤喀(幸运女神),小型的庙宇和房屋被建来奉献给他们。 对于诺斯替教派而言,艾格沙狄蒙神(agathodaemon)或被拼为agathodaimon,是“基督的seven voweled serpent(六翼天使)”,阿格忒斯·岱蒙被认为与赫耳墨斯是同一人。 『注』诺斯替教派:相信神秘直觉说的早期基督教 2、Agunua 所属文化:所罗门群岛 Agunua(也叫做Hatuibwari),宇宙之蛇。他是级别最高的神明,所有其他神都只是他的一个化身。是他创造了第一个男性与第一个女性。他同样也是海洋之神。 此神明的形态为四眼,蜿蜒的蛇身,生双翼,上半身为人形。 3、阿悉(Ahi) 所属文化:印度 资料一: 阿悉是印度传说中宇宙之蛇的名字。阿悉在梵语中的意思是“毒蛇”。他还有一个别名:Vritra『注:旱魔弗栗多』。但这个名字也可能被用来表明一个完全独立的身份,无论如何,传说的背景环境是相同的。 阿悉被描述成如此巨大以至于能喝下整个地球的水。还有,当他喝饱的时候,他会把自己的身躯盘绕在山之顶端。因陀罗『注:主神,司雷雨』毫无征兆的把雷电霹雳打在阿悉的身上。经过一场险恶的战斗,阿悉阵亡了,伴随着他的死亡,地球上的水从他的身体里释放了出来。在更早的印度神话中,事实上阿悉是被陀利陀打败的。『注:陀利陀. 阿婆提耶,空间之神』 资料二: 弗栗多(梵文/天城文:वृत्र,Vritra/Vrtra),于早期吠陀神话中就已经登场的阿修罗神族的巨蛇那迦,弗栗多其名意为“掩盖者”,是旱灾的神格化。经典吠陀中又被称为“Ahi”(阿悉),即“蛇”之意,传说它拥有三个头,是提婆族因陀罗的大敌之一。围绕讨伐弗栗多的故事随着时间而产生了数个版本,亦见证了在三相神(梵天,毗湿奴及湿婆)信仰兴起的同时因陀罗在印度教中地位的下降。 吠陀时期版本 根据经典梨俱吠陀1.154~1.32的记载,因陀罗刚出生不久就对弗栗多进行讨伐,目的是为了解放世上所有被弗栗多堵住的水源。因陀罗先从工匠神陀湿多那里得到武器金刚杵,并向毗湿奴请求划出一个战场。毗湿奴在宇宙中踏出了三大步,所经过的地方构成了他所需要的战场。战前因陀罗先饮下大量的苏摩酒以增强力量。他击溃了弗栗多的九十九座堡垒。因陀罗在与弗栗多交战的时候两个下巴被击碎,但接着因陀罗将它抛下山,弗栗多因撞到山下已经被粉碎的堡垒而死去。因陀罗因此得名“弗栗多罕”,即“杀死弗栗多者”。 现代印度地质学家尝试以科学的角度对这个传说进行解读,B.P. Radhakrishna曾写道:“于晚更新世时期,喜马拉雅山脉的水源都是处于冰封状态。直至气候变暖,部分冰河开始破裂,里面的大量冰块滑落山下形成洪水,山脚的冲积平原被洪水淹没……平原的居民将此现象看作成因陀罗神破冰解水的丰功伟业并创作诗词歌颂他,在他们的眼中,喜马拉雅山脉冰河缓慢地融化下流就有如蠕动的巨蛇(弗栗多)。” 并且梨俱吠陀6.61,第七句亦可以单独地找到歌颂女神辩才天杀死弗栗多的诗句。如果 Radhakrishna等地质学家对弗栗多传说的解释是正确的,那对辩才天的记载便可合理地理解成辩才天吸收了弗栗多的生命力(水)令自己“水源充沛 ”(辩才天Saraswati亦是印度圣河之名,尽管这条河在公元前2000~1700年因为地质变动而早已干枯。)。 往世书及摩诃婆罗多版本 有关弗栗多的神话后来变成另一个版本,弗栗多被说是陀湿多为报复因陀罗杀害其子陀李司拉而创造的。弗栗多战胜了因陀罗并将他吞下,众神对弗栗多极其不满,要求它吐出因陀罗。战斗依然在进行,因陀罗却被迫逃走。毗湿奴与众李习对他们进行调停,要求他们停下这场战争。毗湿奴要因陀罗发誓,他不可以用任何以金属,木或石制物质袭击弗栗多,不能用湿或干的武器,甚至不允许在日间或晚上进攻。因陀罗用计回避这些规则,他用海浪的泡沫当作武器在黄昏时分杀死了弗栗多。 在另一个版本中,弗栗多(人形)原是毗湿奴的信徒(Bhakta),具有僧侣的种性,但因为欠缺虔诚心和带有侵略性而遭受杀害。这个时候的弗栗多是已经被丑恶化的阿修罗族之首。他抛弃自己的法典,对提婆族宣战。他的力量让因陀罗为首的众提婆神不无畏惧,他们向毗湿奴求助,毗湿奴就解释在正常的情况下弗栗多是无法被击败的,唯一能有效对付他的武器是一位圣人的骨头制作的武器。当众神找到毗湿奴指示的这位李习——达呵池——的时候,他欣然地答应为了善,而献出自己全部的骨头。提婆们收集起骨头,因陀罗用这些骨头做出武器金刚杵之后,再次与弗栗多交手,大战360日后弗栗多终于被杀死。但不论是杀害了 Trisiras或僧侣级弗栗多的版本,因陀罗都必须背负“弑僧侣”的罪名而遁世,那忽沙在同时就领受引召取代了因陀罗的席位。 印度神话中像这种需要在付合某种特定条件下才能被打败的神话人物的情节,亦可在讨伐拉瓦那(见经典罗摩衍那的叙述)及希兰亚卡西普的故事中被找到。 4、阿劣曼(Ahriman、Angra Mainyu) 所属文化:波斯 阿劣曼是一个黑暗所化身的邪恶灵魂,他以一条龙的形态来侵略天国。当他被密斯拉神---一个光明之神打败后,一直居住于黑暗的王国中。 埃多-维多(Aido-Hwedo,虹蛇) 所属文化:非洲 传说故事: 埃多-维多驮着玛巫(注:玛巫'丽莎,创世纪之神,也译为马武-利扎,唯一一位没有性别的神明。)并帮助他创造世界。埃多 -维多以自己为传送带运送玛巫来往于宇宙,以此帮助玛巫创造世间万物以及整个地球。埃多-维多需要摄入大量的铁来维持自己的力量,他的些粪便变成大地上的山脉。玛巫意识到世界因此变得越来越重,除非有巨大的力量支撑,否则地球会沉入宇宙。所以玛巫命令埃多-维多蜷在世界下并将世界托起(在其他的译本中,埃多-维多是自愿承担这一负担的)。为了帮助托着世界的埃多-维多,让它感觉更舒服一些,玛巫创造了海洋。然而,有时候海洋也不能令它舒服,每当埃多-维多因痛苦而移动自己的身体时,地震便发生了。 为了维持足够的力量(托起世界),埃多-维多需要进食大量的铁,由海洋中的一只红猴专门为它提供。而它所接收到的通常不能满足它的需求。当铁被吃完时,埃多 -维多就会吃自己的尾巴,这样他就没办法再支撑世界,大地将翻到海里去。(世界毁灭) 象征意义:某种意义上来说,埃多-维多同时被视为世界的创造者和支撑世界的虹蛇。民间传说中预言:在世界的尽头,依然可以看到这条虚弱的大蛇,它的身体已经支离破碎而且已经不能继续维持它自己的生命了。因此,埃多-维多也被视作永恒以及新生的象征,就像那条含尾蛇(Ouroboros) 形态描述:,埃多-维是一条极其巨大的虹蛇,巨大到可以支撑整个世界。 5、鸡龙 (Aitvaras) 所属文化:立陶宛 鸡龙是立陶宛民间传说中一种飞龙的名字。据说它根据其环境会变为不同的形态,在家中其它会变为黑猫或一只公鸡,但当它在户外时,它会是一条飞龙或是一条火尾蛇的样子。 鸡龙因无论如何都会使户主富裕而著名,只是他们通过从邻居那里盗窃玉米、牛奶和金子来达成。可以从魔鬼手中购买到鸡龙——代价是你的灵魂。也可以从一枚由9到12岁的老公鸡生的蛋中孵化出。如果你冒着风险去得到一条鸡龙,它就不愿意再离开了。它们是很容易被满足的:只需要你提供煎蛋卷给它们当食物,作为报答鸡龙便会给你带来财富。 其他名字:Kaukas, Pūkis, Damavykas, Sparyžius, Koklikas, Gausinėlis, Žaltvikšas, Spirukas 6、阿杰特(Ajatar) 所属文化:芬兰 这条大蛇有着许多的名字,她因为在芬兰民间传说中被称为“森林中的恶魔”而著名。 她被描述为一个邪恶的雌性,以一条大蛇或一条龙的形式出现。她住在一个冻土地带偏僻的森林中。 Äi在南爱沙尼亚也被称为Ajatar,一种芬兰传说中的蛇类或龙,可能与立陶宛传说中的鸡龙(Aitvaras)有着相同的渊源,不过这条恶龙并不会给人带来什么财富,只会生育毒蛇,制造瘟疫和疾病。 可能是由立陶宛传说中的鸡龙(Aitvaras)发展而来 7、阿克尔(Aker) 所属文化:埃及 阿克尔是一条象征地球的埃及龙。它盘绕着、束缚着Apep,另一条埃及龙。 另一种说法:“阿克尔,地神,亡者庇护神,形象为狮”“Apep, 蛇妖,其形象为一盘曲巨蛇” 8、阿坦图(Akhekhu) 所属文化:埃及 一位半人半神的存在,其形象被形容为一条长着四肢的大蛇。在某些方面他类似于欧洲格里芬。 他据说住在沙漠的荒地中,虽然来自埃及的神话,他也因中世纪的旅行者们的流传而被收录到欧洲的民间传说中。 9、艾拉-缪奇(Ala Muki) 所属文化:澳大利亚 一位女河神,以龙形为人们所知。她居住在Ka-mo-o-loa地区Waialua河的深潭中。 这条龙经过长途旅行后改造了Waialua的平原,此地也因此得名、她和她的子孙们守护着这条路,有时会消灭从这条路经过的生物。 10、艾伦齐亚 或 艾奥克兰(Alicha ~ Alklha) 所属文化:西伯利亚 这些名字是给予古西伯利亚的布利亚特人(注:贝加尔湖畔的蒙古人)所信仰的一条传说中的巨龙的。 它被描述为一条有着巨翼的龙,它是如此巨大当双翼展开可以遮蔽整个天空,任何光都无法到达大地。据说它住在天国,事实上当太热的时候它偶尔会吞噬太阳和月亮。Alicha不会摧毁日月中任何一个,并不得不反吐出它们。 无论何时当布里亚特人看见Alicha试图吞噬日月中任何一个时,他们会向巨龙扔石头以防止它把日月完全吞下去。不过神想出了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它将 Alicha一切为二,这样无论何时它试图吞噬日月,太阳和月亮仅仅是通过它的身体并从中间杯状的缺口中出来。因此,月亮或是太阳总是能安全的回到天空。 据说今天能够在月亮上所看见的明显的标志,是Alicha尝试吃月亮但失败的过程中,它的牙齿留下的。 11、Amphiptere 所属文化: 这是一种蛇形生翼的龙,它一般被称为飞蛇。 据称Amphiptere有近似3米长,在它们的背长长着一对小翅膀。它们还有两个舌头(分叉的舌头?),一个是正常的形态,一个在顶端长着刺毛。它们守卫着生长于阿拉伯半岛沿尼罗河两岸的乳香树。它们也同样守卫着金子,珠宝等一切珍贵的东西,但主要囤积的是知识。它们按照推测理应知道了宇宙的秘密,例如如何成为永恒不朽的存在以及以及如何把铅变成黄金。 它们的身体十分特殊,如果你服用了他们的血,这将赋予你与动物沟通的能力。以及用他们的眼睛与蜂蜜混合的药剂可以治愈头痛或是疾病。如果你种植了它们的牙齿,军队及勇士会起来援助你。 12、两头蛇(Amphisbaena / Amphista / Amphivena ) 所属文化:非洲 · 两个头,一个头睡觉时另一个头警戒 · 以蚂蚁为食 · 行动快如闪电 · 有毒 · 被劈成两半后还可以重新接合 · 如果将他的的皮钉在树上,树将更容易被砍伐 · 也别描述为有鳞的身体、鸡的脚、羽毛翅膀 · 一种无腿蜥蜴的学名 · 希腊语中的含义为“同时向两个方向前进” 这是一种在非洲类似龙的生物。他有着两个头,可以同时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前进。当一个头睡觉的时候另个一个将会醒来,以此守卫它的蛋。在早期的教堂壁画中,第二个头是长在它的尾部的,在一些图画中,两头蛇也长着羽翼与鸡的脚。 普林尼,一个生活在公元第一个世纪的罗马学者说过,最好的一种治疗感冒的方法是用死去的两头蛇(或者它的皮)缠绕在一个人的身上。他还告诉我们,如果一条死去的两头蛇被钉在将要砍伐的树木上,伐木者将不会感到寒冷,并且树木会更容易的被砍倒。 两头蛇游动的速度如闪电一般,它的眼睛如同蜡烛一样发出光芒并以蚂蚁为食。显然,如果它被斩成两半,那两部分可以重新连接在一起继续健康强壮的生活下去。 两头蛇同样也是南美洲一种蜥蜴的名字。 13、鸡蛇兽(Amphisien) 所属文化:欧洲 · 尾部长着第二个脑袋 · 由公鸡生的蛋孵化出来 · 蜥蜴的身体,公鸡的头,羽毛或蝙蝠翅膀 Amphisien是Cockatrice(鸡蛇)在纹章学图案中的另一种称呼。不同于通常所描述的鸡蛇,鸡蛇兽被描述为在尾部长着第二个脑袋的生物。 鸡蛇的目光据称有着将敌人变为石头的能力,所以作为一个盾牌上有着此类纹章的中世纪骑士是被认为相当可怕的。 猜想鸡蛇是由石化蜥蜴(Basilisk)演化而来。这两者常常被混为一谈,实际是完全不同的。 14、阿难陀(Ananta) 所属文化:印度 · 印度龙王 阿难陀,又名舍湿,印度神话中的支撑世界的千首巨蛇,意味无限,作为四臂主毗湿奴的乘物之一。大神毗湿奴休息时就躺在它身上。那迦族的一员。作为毗湿奴神的乘物之一,随时不离毗湿奴左右。每当一轮世界毁灭以后,阿南塔用自己的一千个头把沉睡的毗湿包裹起来,漂浮在一无所有的水面上。等到毗湿奴醒来就开始新一轮的创世。毗湿奴化身为克利希那降生到人间时,阿南塔也化身为克利希那的哥哥巴拉罗摩,伴随克利希那左右。 15、青龙 所属文化:中国 青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四象之一,根据五行学说,它是代表东方的灵兽,青龙既是名字也是种族,青龙的方位是东,右,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左,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后,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前,代表冬季。 在中国二十八星宿中,青龙是东方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的总称。 东方七宿亦名苍龙,苍龙的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这七宿的形状又极似龙形,从他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而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 相关说法 还有在龙心的部分,有人称之为‘大火’的,跟晴雨有关,又因为青龙属木,所以也是木星当年的年太岁。 16、Basiloc 所属文化:欧洲 这些都是欧洲神话中Basilisk的别名. 刻克洛普斯 所属文化:希腊 刻克洛普斯(希腊语Κέκρωψ,Kékrōps)是神话中的雅典王。其名意为“有尾的脸”:据说他由大地所生,上半身像人而下半身是蛇或鱼尾的样子。他是雅典的开邦君主,虽然在此之前,从土地诞生的Actaeus(阿克塔伊奥斯?)已经是阿提卡地区的王。刻克洛普斯是一个文化英雄,教导雅典人婚礼、读写和殡葬仪式。 刻克洛普斯统治期间,雅典娜在一场他裁判的比赛中击败波塞冬成为雅典城的守护神。两神同意各自给雅典人一份礼物,由刻克洛普斯挑选他们更喜欢的一份。波塞冬用三叉戟刺卫城的岩石,出现了一口泉;但泉水是咸的,人们认为没多大用处,而雅典娜用长枪刺岩石,长出一棵橄榄树。刻克洛普斯判定橄榄树是更好的礼物,因为它带来木材、油和食物,所以接受雅典娜当守护神。波塞冬难得地显现出如此宽宏大量,他决定就算他输掉了这场博弈,也要将这份礼物送给雅典,虽然一开始雅典人误解了这份礼物的含义:这份礼物就是海的控制力,而雅典人可以在将来(?)光荣地运用它。 雅典卫城也被称为Cecropia作为对他的纪念。 刻克洛普斯I世有三个女儿:Herse、Pandrosus和Aglaurus(阿格拉乌洛斯?)。她们被给予一个装着婴儿Erichthonius(艾力克托尼奥斯?)的箱子或坛子看守不被看见。她们看了,并且被雅典娜安置来保护小孩的两条蛇吓倒,惊慌逃窜从卫城上掉下摔死。也有说姐妹中的一人被变成了石头。 显然刻克洛普斯娶了另一个Aglaurus,Actaeus(地区的先王)的女儿。尚不清楚此女是否刻克洛普斯之子 Erysichthon(艾琉西克顿?)的生母。Erysichthon比他早过世,他由Cranaus(克兰纳奥斯?)继位。 17、螭 所属文化:中国 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 古代建筑或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 有关螭的记述,最晚在战国已开始。至于它的来历,有说是“龙属”或“龙子”,或“雌龙”,即母龙。其先为“山林异气所生”,色黄、无角、兽形。 文献记载 《说文》:“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无角曰螭。” 《汉书·司马相如传》有“蛟龙、赤螭”之载,其中“赤螭”一词文颖的注解称:“螭,为龙子。”张揖的注释称:“赤螭,雌龙也。” 《左传·文公十八年》有“投诸四裔,以御螭魅”之载,其中“螭魅”一词的杜预注称:“螭魅,山林异气所生,为人害者。” 《左传·宣公三年》有“螭魅魍魉,莫能逢之”之载,其中“螭”字,据注家称:“螭,山神,兽形。” 18、螭吻 所属文化:中国 螭吻,又名鸱尾、鸱吻(音吃吻),一般被认为是龙的第二子。喜欢东张西望,经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做张口吞脊状,在明、清时期的建筑上有一剑以固定之。《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19、Cirein Croin 所属文化:苏格兰 一条苏格兰高地民间故事中的大海蛇。他被认为是最大的生物,能够轻松的吃掉7头鲸鱼。 他的名字有一些变种。Cirein Cròin也许是由苏格兰盖尔语Grey Crest翻译而来。也有Curtag Mhòr a' Chuain(海洋中最大的漩涡)。Mial Mhòr a' Chuain, (海洋中最大的猛兽),以及Uile Bhéisd a' Chuain(海洋之怪)等名字 20、四海龙王 所属文化:中国 中国本无龙王的传说,自印度神话中的“那迦”被翻译为“龙”后,龙与那迦的传说也发生了相当大的混淆。特别是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将那迦翻译为“毒龙”,在很多处登场。与许多旧神祇在新宗教里被边缘化的过程一样,印度神话中的神那迦,也在被吸收到佛教时失去了自己的影响力。——摘自《幻兽 龙事典》 简介 四海龙王是奉玉帝之命管理海洋的四个神仙,弟兄四个中东海龙王敖广为大,其次是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四海龙王的职责是管理海洋中的生灵,在人间司风管雨,统帅无数虾兵蟹将。唐僧西天取经,四海龙王曾多次帮忙,或去兴风作雨,或率兵助阵,自己的外甥小鼍龙触犯了圣僧,他们也不徇私情,逮捕归案。 南海广利王
东海广德王
北海广泽王
西海广顺王 龙王的传说 龙王,道教神祇之一,源于古代龙神崇拜和海神信仰。因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日本亦有信奉。被认为具有掌管海洋中的生灵,在人间司风管雨,因此在水旱灾多的地区常被崇拜。大龙王有四位,掌管四方之海,称四海龙王。小的龙王可以存在于一切水域中。龙王形像多是龙头人身。 龙王在民间的地位 龙王被认为与降水相关,遇到大旱或大涝的年景,百姓就认为是龙王发威惩罚众生,所以龙王在众神之中是一个严厉而有几分凶恶的神。中国东部的广大地区由于多受旱涝灾,民间为祈求风调雨顺,建有龙王庙来供拜龙王。庙内多设坐像,通常只立有一位龙王。 文献记载 佛经常有龙王「兴云布雨」之说,唐宋以来,帝王多次下诏祠龙、封龙为王,道教也有四海有龙王致雨之说,四海是指东、南、西、北四海,但四海龙王的名字却有不同的说法。 《封神榜》∶东海龙王名为敖光,南海龙王名为敖明,西海龙王名为敖顺,北海龙王名为敖吉。 乾隆17年《台湾县志》:「雍正二年敕封四海龙王之神,东曰显仁,南曰昭明,西曰正恒,北曰崇礼。 至于其名讳见于明代徐道《历代神仙通鉴》。 文学作品中的四海龙王 龙在民间文学艺术中都是人格化了的,海龙王有为民造福的,也有与民为害的。在神话小说《封神榜》、《西游记》,戏曲杂剧《柳毅传书》、《张羽煮海》中,都有善恶不同、性格似人的龙王出现。 在《西游记》中,有许多关于龙的描写以及龙的故事。随着民智开启,佛教信仰开始传入等因素,民间对龙王的形象有了改变。在这以前,龙王的印象大体都是正面的,但到了佛教开始兴盛后,龙王的地位开始下降,在《西游记》中已变成了配角,甚至是丑角。《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的就是大家熟识东海青龙王敖广的龙宫,四海龙王面对孙悟空时也无力反抗,只能颤颤惊惊地献上金刚棒、黄金甲等宝物,而出场时间也寥寥可数;而因为放火烧了龙宫,差点被玉帝处死,幸好被观音菩萨所救,成为了唐三藏的白马的龙王,正是另一个大家熟识的西海白龙王敖闰的三太子。 《封神演义》中的四海龙王 除了在《西游记》中提及过四海龙王外,另一部章回小说《封神演义》中亦有龙王的出现。《封神演义》又叫《封神榜》,是明朝中叶至晚叶时期,由许仲琳编定,亦有一说法是由扬州道教思想家陆西星所改作。 《封神演义》是以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故事为主干,描述姜子牙封神的故事。在《创龙传》中,田中芳树多番提及到四海龙王奉天帝的命令,协助周朝讨伐商纣,而且在《封神演义》中亦的而且确有龙王的出场。但在《封神演义》中,四海龙王在周武伐纣的战争中并没有担当任何重要角色。事实上就如《创龙传》中竜堂始所言,在任何文学作品和典籍中,并没有提及过四海龙王曾参与周武革命的战争。龙王在《封神演义》中的角色,差不多跟在《西游记》中一样,变成了配角、丑角。 在《封神榜》中,哪吒扮演了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的角色。顽劣的哪吒不知自己身上带着的肚兜和腕镯是仙人的宝贝,在九河湾洗澡时将肚兜放在水中,做成了东海震动,连水晶宫也震动起来。东海龙王敖广(亦有一说法称敖光)派人调查,但派去的人却被顽劣的哪吒以宝贝打死了。敖广再派自己的三太子调查,但三太子也一样被哪吒所杀,更被哪吒剥皮抽筋。最后敖光向哪吒父亲李靖大兴问罪,并声言要向天帝奏告。哪吒心里不服气,追回在路上的敖广揍了一顿。最后四海龙王向天帝上奏此事,抓着了李靖一家解上天庭审判。而且声称要大水淹城,这时哪吒一人担当过错,剖腹剜肠、剔骨肉还父母,这才平息了此事。最后哪吒在师傅太乙真人的帮助下复活,并担当了武王伐纣战争中的先锋。在这以后,在《封神演义》中便没再提到龙王。由此可见,四海龙王协助周朝讨伐商纣的说法,确实纯粹是文学的创作,并无确切的神话和传说的背景支持。 21、Galeru 所属文化:澳大利亚 Galeru吞下Djanggawul,她用这一行动来证明了她是“生命的保卫者”她是一位巨人,也有一种说法她是一条虹蛇。这个说法来自Arnhem land当地的信仰。 注:阿纳姆地(Arnhem Land)位于澳大利亚北海岸线的中部地区,并与卡卡杜国家公园, Arafura海,以及Carpentaria海湾接壤。 注2:在澳洲原住民神话中,Djanggawul是三兄妹,两位女性和一位男性,他们创造了澳大利亚这片大陆,并将其隐蔽在植物丛中。他们来自地狱,Beralku,最后被Galeru所吃掉。 其中的两位女性刺破她们的阴户,制作了世界上最神圣的护符。她们当中有一位是雨之女神Bunbulama。 这些很可能是来源于“Djanggawaul组歌”节选的内容。来自google book。 22、共工 所属文化:中国 共工是古代传说中神农氏的后代、属于炎帝一族,身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体。在黄帝的继承人颛顼治世的时代反叛,被颛顼击败,共工怒而头撞不周山(传说中支撑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东南倾斜。之后共工仍不断地作乱(代表洪水的爆发),最后被禹治成(指治水成功)。 典籍相关记载 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宋罗泌《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相传共工为水神。《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管子·揆度》: “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夫下。”《淮南子· 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神话最著者,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颛顼,黄帝之裔(《山海经·海内经》)。故此战实为黄炎战争之继续。此战又或传为共工与高辛(《淮南子·原道》);与神农(《雕玉集·壮力》);与祝融(《史记,补三皇本纪》);与女娲(《路史·太吴纪》)之争。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杀共工之臣相柳等传说,由禹为黄帝系统人物,当亦系黄炎战争之余绪。今河南杞县流传的“女娲补天”则谓:共工、祝融,女娲、棺人为兄妹。共工与祝融因吃天鹅蛋之争,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滥,女娲乃有补天之举,似更原始。参见“杞人忧天”。 祝融与共工战《史记·补三皇本记》:“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此战或又传说为颛顼,神农,女娲,高辛与共工之争。 《国语·鲁语上》载:共工氏之伯九有。伯九有也就是霸九州。实际上是说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 (霸)主,即中原部落联盟的一个首领。这反映了九个氏族住在九个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于首要地位。徐旭生说共工氏居住地在今河南省辉县。郭沫若说:共工氏长期活动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这个地方古代称为九州,可能来源于共工氏的九个氏。后来,这里往西的山区中还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余部延续下来的。 共工神话最著者,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颛顼,黄帝之裔(《山海经·海内经》)。此战又或传为共工与高辛(《淮南子·原道》);与神农(《雕玉集· 壮力》);与祝融(《史记·补三皇本纪》);与女娲(《路史·太吴纪》)之争。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杀共工之臣相柳等传说。 关于祝融与共工之战的记载,《史记·补三皇本记》:“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此战或又传说为颛顼,神农,女娲,高辛与共工之争。 23、伊卢扬卡 所属文化:希泰 在赫梯神话中,泰舒卜是赫梯神话中天空和风暴之神的实体,巨蛇伊卢扬卡就是被他所杀。众所周知,从赫梯的首都哈图什(银月:现在土耳其的 Boghazkoy)出土的块楔形文字碑片上面,雕刻了一个乔鲁姆-博阿兹柯伊狮身人面像,碑的背景是一个Puruli的赫梯族春节仪式。(银月:求解) 伊卢扬卡名字的来源 Illuyanka可能是一个复合词,由两个部分组成——原始印欧语 -illu和-ang(w)a-,这两个部分的意思都是“蛇”。这个词语的两个相同的部分进行倒置,这两个部分出现在拉丁美洲安圭拉语的"eel"中。-illu的这个词缀是和英语当中的eel同源的,而anka-这个词缀来源于来梵阿伊。所以伊卢扬卡也被称为Illujanka和 Illuyankas 。 传说故事 第一个版本中,在暴风之神和龙王伊卢扬卡的斗争中,伊卢扬卡大获全胜。于是泰舒卜向赫拉的女神伊娜拉什求援。作为回报,她让泰舒卜承诺他会承认伊娜拉什和一位Hupasiyas的凡人的爱情。伊娜拉什为伊卢扬卡策划了一个陷阱。她要泰舒卜准备大量的食物和酒,(银月:来供奉龙王)引诱龙王喝酒。龙王将贡品一扫而空,喝的烂醉如泥。Hupasiyas趁此机会迅速用绳子把伊卢扬卡捆了起来。暴风之神泰舒卜召集其他的天神一起将伊卢扬卡杀死。 第二个版本中,在暴风之神和龙王伊卢扬卡的斗争中,泰舒卜惨败。伊卢扬卡夺走了泰舒卜的眼睛和心脏(银月:作为战败的代价,而且这里也可以解释为夺走了暴风之神的神力)。为了报复打败自己的伊卢扬卡,暴风之神泰舒卜和一位叫Arm的凡人生下的Hebat女神结婚。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叫Sarruma 。他长大后要和龙王伊卢扬卡的女儿结婚。暴风之神泰舒卜告诉他的儿子,要用的泰舒卜的眼睛和心脏作为彩礼,Sarruma这样做了。这样,暴风之神的眼睛和心脏回到了它们主人那里,泰舒卜再次向龙王伊卢扬卡发起挑战。Sarruma终于意识到了他们之间的战争,他发现他被他的父亲利用了。Sarruma选择了站在伊卢扬卡这一边,(银月:因为他无法放弃他的妻子),最后,泰舒卜用风暴和闪电杀死了龙王伊卢扬卡和他的儿子。这个版本出现在马拉蒂亚的相关文物中(可追溯到公元前1050-850),陈列在土耳其安卡拉的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 W. Porzig在1930年Pseudo-Apollodorus, Bibliotheke (I.6.3)这篇著作中,他介绍了这篇赫梯神话,首次比较了泰舒卜和伊卢扬卡的战斗与宙斯和巨蛇提丰的战斗。赫梯--希腊神话的相似点在当时仅有极少数的信徒(银月:求解),而在赫梯神话中阉割的众神之神Kumarbi,和希腊神话中的(神的)相似点已经非常的明显了,即使赫梯神话尚未完全发现和破译。 24、女娲 所属文化:中国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还有传说女娲补天,即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另传说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风俗通义》记载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关于女娲的传说很多,一直流传至今,影响甚为广泛深远。至今中国云南的苗族、侗族还将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又称女阴、女娲娘娘,凤姓,生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地照顾我们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女娲氏族发源地,文献不见记载,但根据伏羲与女娲的关系,女娲故里也应在古成纪范围内。郦道元《水经注》在讲到渭河支流葫芦河时特别提到该地古老的女娲祠。在葫芦河畔,与大地湾相距不远的秦安陇城镇,有女娲洞,又有女娲庙,祭祀女娲,陇城又称“娲皇故里”。女娲也以风为姓,至今其地有风台、风莹、凤尾村等地名,均与女娲氏有关。 南方三苗民族传说中的女娲 关于女娲的传说说法不一,有说先于盘古,有说后于盘古... 民间流传的传说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叫法,傩(nuo)公傩娘,粳兄粳妹,诺亚诺娃,亚傩兄妹,东山老耆南山小妹,江郎江妹等。 传说原来的人来被大洪水淹死完了,只剩下伏羲兄妹,后来的人是伏羲兄妹的后裔。 这段传说比较系统,伏羲兄妹的母亲生了他们12兄妹,王龙,王蛇,王雷,后羿(后蚁),王素(可能是王燧-燧人),傩兄,傩妹(还有传说是傩兄傩妹是老祖婆的孙子孙女)等,12兄妹争执不休,其中最小的王素最聪明,那天比赛爬山,结果王素钻木取火,把山烧了,母亲就着急呀,在山下提醒,王龙下水,王蛇钻洞,王雷没地方躲,结果被烧了,王雷脾气暴躁,一心想要找王素报仇,每次都被王素聪明地躲过,母亲病了,说是只有王雷的肉才能治她的病,王雷当然不愿,不过还是要找王素报仇,最后陷入王素的陷阱被关了起来,那天傩兄去种地了,其他人都不在,只有善良的傩妹看管王雷,王雷骗说快渴死了,向傩妹讨水喝,软磨硬泡,傩妹心肠软还是给了他一碗粥,王雷就说,要是有碗清水就更好了,于是傩妹就给他碗清水,王雷刚喝完,便雷光大作,破开牢笼出来了,拔下一颗牙齿送给了傩妹,算是报答,说见天门开时种下,雷声隆隆,天门开了,而那雷神牙种下怎么都没反应,后来傩兄将它按次序种于八方(八卦相应的属性可能跟农耕有关),最后长出了一只巨大的葫芦(古语音,仆,伏羲氏有葫芦崇拜),天河倒悬,这时飞来一只啄木鸟,把葫芦掏空然后傩兄傩妹就钻了进去,葫芦随着水不断升高,期间收了很多动物,一直升到天上,找到了王雷,要王雷收了洪水,王雷不听,然后就是打架,王雷怕了,之后答应收了洪水,傩兄就说了,你立即收了洪水是要摔死我们呢?没办法,王雷只好招来10个太阳把洪水晒干,但是水干之后就陷入了大旱,人都死完了,傩公请来后羿(后蚁),后羿飞上扶桑树(传说是人神两界连接的神树)用尾针把太阳射了下来,傩公就觉得没了太阳就没有光明了,就在下边要后羿留两个,一个在白天出来,一个在晚上出来,扶桑树也被后羿踩断了,从此人神两界便不能方便地来往... 其中还有一段是傩兄傩妹三次占卜(与仆古音相通,可能也是伏羲留下来的),兄妹成婚,在不周山山顶往两个方向滚碾子,结果在山脚碾子撞在了一起,在两边生火,烟在天上合在一处,结果傩妹害羞呀,就说你要是追上我就嫁给你,围着山跑傩妹在前边跑,傩兄在后边追,然后有人看着急了呀,土地公就出来跟傩公说,你转过身朝那边跑不久得了?最后和傩妹碰面... 傩妹出嫁了,害羞呀,就拿扇子遮住脸。傩兄形象是红脸突目,传说是被10个太阳晒的了,傩妹聪明用手帕盖住脸所以依然白净,女娲是婚嫁之神,生育之神,这也就是中国婚嫁习俗,用珠帘或者盖头的原因吧,还有就是宗亲不能成亲的规矩可能也是女娲在位时定的。 其实原因是他们的母亲借王雷之手毁灭他们,他们的争斗会毁了这个世界,当然她称病也是假的。 这段传说中可能包括是两个女娲传说,一个女娲是造人的女娲也就是12兄妹的母亲,第二个就是婚嫁生育的女娲,也就是傩妹。 伏羲和女娲古音相通,伏羲氏和女娲氏的母族是华嬃氏(常作华胥氏),华嬃氏族可能就是原始的华族。 女娲造人的记载 《风俗通》中有关女娲的两则短文: 1、原文:俗说开天辟辟,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搏,黄土作人。剧务(工作剧烈繁重),力不暇供(用上所有的力量还来不及供应),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绳,粗绳索)人也。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2、原文: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太平御览》: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羊,初四创造猪,初五创造牛,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为了让人类永远的流传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另一种传说《独异志》是:女娲是与伏羲为兄妹。当宇宙初开时,天地之间只有他们兄妹二人,在昆仑山下,而天下未有其它人民。相议想为夫妻,又自觉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请您将天上的云都合起来一团,要不就把云散了吧。」以是天上的云立即合起来,他们俩就成了夫妻,中华民族都是他们俩的子孙后代。 《风俗演义》:凡有女娲庙的地方,都盛行到女娲庙求子的习俗。虽然,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却浸透着一种原始生殖崇拜文化。原始时代,部落战争十分残酷、频繁,而且全靠人力对抗,死亡者众多。所以,人们期望女性大量生育,使氏族人丁兴旺,才能避免灭亡的命运。 根据中国神话的描述,开始她使用黄土捏人,但因为速度太慢,便使用柳条甩泥土的方式造出大量的人。先前用黄土捏出的人是达官贵族;后来甩泥土方式造出的人则是平民百姓。造人的方式存在区别,这样的传说也被认为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统治者为了向民众灌输“天命论”,以达到维护统治的利益。 古籍中有关女娲的记载 《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 《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绎史》卷三引《风俗通》:“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 《帝王世纪》:"女娲氏,风姓,承疱羲制度,始作笙簧"。 25、Oshumare 所属文化:尼日利亚 在非洲的约鲁巴神话中,Oshunmare (也写作 Oshumare, Oxumare)是一条虹蛇,它既是雄性也是雌性,是新生和重生的象征。等同于非洲传说中的埃多-维多(Aido-Hwedo)。 虹蛇 所属文化:澳大利亚 虹蛇在澳大利亚当地土著人神话中占有很重要的成分。而这些传说大部分是来自澳大利亚北部 虹蛇通常独自占有一个固定的池塘,这可以理解为它们支配着这种宝贵的资源:水源。虹蛇居住在在神话中非常有名的一块大陆"bunyip"上。虹蛇的脾气有时候不可捉摸,常和太阳一较高下(银月:因为虹蛇也司雨水)。满溢的池塘,大地上高低起伏的峡谷和谷地,就像虹蛇蜿蜒盘旋在大陆上,连接并分配着大地上的水源。 "梦的时代"这段传说讲述了这个伟大精灵创造万物的事情,他按照动物和人类的身体构造和生活方式来塑造这片贫瘠且毫无生机的大地。虹蛇会蜿蜒在地下,一些巨型山脊、山脉和峡谷就是这么形成的,就好像虹蛇从地下推它们似的。Gunwinggu人称虹蛇为Ngalyod ,在Miali这个地方的人称虹蛇为Borlung。虹蛇的身体巨大且均匀,栖息在一个固定的池塘中。 关于虹蛇的故事在不同环境下有不同的版本。在季风带的部族的史诗文化中,那些关于太阳,虹蛇以及风的"梦的时代"的记载恰好反映了当地季节变化不明显的沙漠气候。 虹蛇被来自各地的人们看做是为他们带来恩惠的保卫者,以及一些恶意破坏法规的人的惩罚者。虹蛇在神话中是大地、水源、生命、社会以及生命力的象征。 无数的名字和故事都不约而同地联系到虹蛇身上,这些名字和故事都表明了虹蛇在部落传统中的意义和权力。 神话中的虹蛇在现实中确有其物,通常认为虹蛇的原型是一种曾经生活在澳大利亚已经灭绝的叫做Wonambi naracoortensis的大型蛇。 补充:梦的时代 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在五万到六万年前定居澳大利亚,靠狩猎和采集为生。那时候澳大利亚与东南亚还有陆地相连接,后来随着海平面的上升,才逐渐与其他地区隔绝。 他们把梦作为自己生活的规范加以重视,这种习惯是从被世界各国称为”梦的世道“的古代继承下来的。所谓”梦的时代“指的是创造天地的时代,是确定人、动物、地形、各种传统和各类事物形状的时代。因此原住民口传下来的”梦的时代“民间传说里,有很多说明他们身边事物的起源和原因的起源神话。 虹蛇就是从”梦的时代“起一直受到原住民崇敬的、以大蛇姿态出现的伟大精灵的体现。 虽然都是”梦的时代“传承,但记载的内容有明显的地域性。不过,不论在哪个传说中,虹蛇都是有深远的睿智和无限的审理的伟大精灵的象征。发出彩虹般光芒的、身材巨大而美丽的大蛇,在”梦的时代“和其他图腾生物一起,给平坦的世界勾画出各种各样的地图。有峡谷,有高山,有谷底,还有蛇一般蜿蜒曲折的江河。他们相信,这都是虹蛇爬行的痕迹。 在干旱的澳大利亚,旱季之后的雨水是孕育生命不可缺少的,可以说是上天惠顾人类的雨水。支配水源的虹蛇同时也支配着闪电、彩虹、雨水、云彩等天象,因此是创造生命和重生的力量的象征。虹蛇有时是生产万物的伟大的母亲,有时是伟大母亲的配偶即伟大的父亲,都倍受崇敬。 虹蛇的形象在澳大利亚各地的壁画里都有描绘和雕刻,很容易找到。原住民的神圣舞蹈都是用来祭祀虹蛇的,作为宝物装饰的宝石也据说是虹蛇的蛋。 补充:Wonambi naracoortensis Wonambi,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蜥形纲 ,有鳞目,蛇科,Madtsoiidae属,Wonambi种。 是一种生活在更新世的动物,它的化石有五千五百万年的历史,而它在五万年前就灭绝了。它常常埋伏在池塘里袭击来喝水止渴的袋鼠和其他的猎物。这种蛇是虹蛇的原型 Wollunqua 26、所属文化:澳大利亚 · 出现在澳大利亚原住民的一些艺术作品和仪式当中。 · 一些人认为Wollunqua与Mumumanugara有很深远的渊源 ,但鲜有具体的记载。 · 他被视为生命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春天的象征。 · 他是盲的。 资料一: 在澳大利亚土著神话当中,Wollunqua(又写作Wollunka,Wollunkua)是掌管降雨和生育的蛇神,有人在Murschison山的一个被水淹没的洞穴中发现过他的踪迹。据说,他长达数英里。 资料二: 在澳大利亚原住民的神话当中是一条巨大的蛇,他象征着彩虹,同时被尊为生命的创造者。他居住在Murschison山,这座山是一个可以带来生命的雨水的聚集地。 27、大红龙 所属文化:威尔士 Y Ddraig Goch,发音:[ə ðraig gox],威尔士语的‘红龙’,是该民族的象征。
在凯尔特神话中,有两个地方记载了红龙
1、出自《Mabinogion——The Story of Lludd and Llevelys》(《马比诺吉昂——路特和李瓦的故事》)
梗概: 在路特王统治时期,每年五月都有一次可怕的尖叫声,使男人失去力量,妇女流产,年轻人失去理性,动物不孕,土地荒芜,植物枯萎。路特王求助于他的兄弟,法兰西王李瓦。李瓦告诉他由于红龙和外来的白龙激烈的争斗,这是红龙痛苦的悲鸣。后来路特王采纳李瓦的建议,在不列颠的中心位置挖了个深坑,里面灌入蜂蜜,并以布料覆盖之。晚上,两条龙打累了,就进到坑里喝蜂蜜。于是路特趁龙睡着的时候用布料把它们包起来,放入石棺里,埋在了斯诺文尼亚的Dinas Emrys。
2、出自《Historia Brittonum》(暂译《历史上的不列颠》)
梗概: 伏提庚(Vortigern)王想要在Dinas Emrys(也就是上述埋龙的地方)建立一座城堡,但是每天半夜建城用的原料都会莫名其妙的消失。他的智囊团告诉他需要找一个由处女所生的男孩,牺牲他,将他的血洒在城堡的地基,如此才能顺利动工。伏提庚王找到了这样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梅林(Merlin))。男孩否认了智囊团的说法,并告诉国王那两条龙的事情。国王下令挖开地面,果然发现了一红一白两条沉睡的蛇。蛇醒来后又继续争斗,一开始白蛇占上风,后来红蛇反败为胜,白蛇逃跑了。男孩说这一红一白两条蛇实际上是两条龙,白龙代表撒克逊人,红龙代表国王的子民,并预言国王的子民必将赶走撒克逊人。 Dinas Emrys地图 补充: 《不列颠史》记载: 不列颠王康士坦丁二世(阿瑟之祖父)去世后,伏提庚(Vortigern)篡位。北方的苏格兰人和皮可特人趁机发难。不敌就邀请老家的撒克逊人来助阵。撒克逊人的首领叫韩叶斯(HENGENST),将女儿嫁给伏提庚,但暗中却在婚宴上埋伏下重兵将伏提庚的三百贵族悉数杀害,只有伏提庚一人逃脱。于是韩叶斯鹫占鹊巢,及至韩叶斯死后,才由安伯罗斯及兄弟蟠龙(PENDRAGRON,阿瑟之父)从法国举兵,击败撒克逊人,光复了王位。为了纪念被杀害的三百贵族,遍寻奇石做纪念碑,不得。
有神童诗人梅林(MERLIN)为其找到爱尔兰国王有一件国宝,唤作:悬石。这悬石原采自非洲,乃混沌初开之时统治世界的巨人神族的遗物,共九九八十一块,称做 “巨人之舞”这舞藏着一个失传已久的宗教仪式的奥秘,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随即,蟠龙发兵攻打爱尔兰,爱尔兰国王败,遂叫梅林施法将悬石运回不列颠。
28、萨勒蒂斯(Zaltys) 所属文化:立陶宛 资料一: 萨勒蒂斯是立陶宛的草蛇女神和生殖力的象征。它的预言能力被视为一项神圣的使命。它是萨勒女神最喜欢的动物(没有之一),当它死去后,萨勒女神甚至为它流下悲伤的眼泪。 资料二: 在印欧语系的波罗的海东南岸的居民、普鲁士人和Letts(没有资料)所崇敬的一种无害的青蛇,叫做萨勒蒂斯。作为生殖力的象征,它出现在每一栋房屋里:床下、角落、甚至是桌子上。萨勒蒂斯有太阳女神萨勒守护着,所以杀害萨勒蒂斯就是亵渎神灵。看到萨勒蒂斯的死亡,女神悲伤的哭泣着,流下了眼泪,这遍布山野的红色浆果就是她的眼泪。波罗的海的居民们用水罐或者勺子来向她表示尊敬,她散发着金黄色的光芒照亮了水。另一种神秘的,能为人们带来财富的动物是鸡龙,是一种会发光的、能够飞行的萨勒蒂斯。在1387年,立陶宛农民被迫改信基督教之后,这条绿色的小蛇有增无减,因为他们相信,在民俗故事中,遇到这种蛇的意思是将要结婚或者生育。这种风俗表示有记载的历史前对蛇的崇拜依然幸存着。
『注』1387年,立陶宛与波兰联合,条顿骑士团横扫立陶宛,并强迫当地的居民改信基督教。 29、善女(Zennyo) 所属文化:日本 Zennyo 是一条雌龙,是火的象征。有一个传说故事讲到一位住在室生山的龙洞附近的佛教僧侣。有一天,当他要穿过一条河流的时候,一位穿着奢华、令人眼花缭乱的服装的妇女,来到他的面前,向他祈求一段带有魔法的经文(这里译得很别扭)。她一直挡着她的脸,甚至在和他说话的时候也一直避开着他的视线。僧侣为她吟诵了她想要的经文,然后询问她是否可以一睹她的芳容。她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