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kvanilla 于 2012-9-1 00:43 编辑
朱雀 朱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四象,上古四大神兽之一。它是一种红色的类似于鸟的生物,与凤凰状如锦鸡,五彩羽毛不同,其身覆火焰,终日不熄。根据五行学说,它是代表南方的神兽,代表的颜色是红色,代表的季节是夏季。
很多人认为朱雀就是凤凰,但其实两者并不完全一样的。凤凰是代表祥瑞的鸟类,而朱雀是专指代表南方的神兽鸟种,严格上朱雀是只是限于“属火的凤凰”,也就是凤凰的亚种。
玄武
玄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四象之一,根据五行学说,它是代表北方的灵兽,形象是黑色的龟与蛇(或龟蛇),代表的季节是冬季。道教中后将玄武人格化为玄武神(又称玄天上帝、真武大帝)加以崇拜。宋、元对玄武神皆崇奉之。明时在武当山大兴土木,祭奉玄武神。
青龙
青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四象之一,根据五行学说,它是代表东方的灵兽,为青色的龙,代表的季节是春季。 有一些闽西客家人认为,青龙可以保护坟墓风水、地脉,称之为“龙神”。在扫墓时,也会一并祭拜。
白虎
白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四象之一,根据五行学说,它是代表西方的灵兽,形象是一只白色的虎,代表的季节是秋季。 汉朝人把虎当作是百兽之王的象征。相传当一只虎满五百岁时他的毛色会变成白色的,所以白虎就成了一种神物的代表。当帝王具备德政或是天下太平的时候才会出现。因为白色代表西方,所以白虎为守护西方之神祇。
戎
涉
岐山的山神,有三只脚,人的身体,四方脸。 《山海经·中次八经》:又东又东北百五十里,曰岐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珉,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其林多樗。神涉处之,其状人身而方面三足。
傒囊
象个小孩子,见到人就伸手牵引,但人一跟到它住的地方就立刻死去。 《搜神记》卷十二:“两山之间,其精如小儿,见人则伸手欲引人,名曰傒囊,引去故地则死。”
蛤蟆仙人与青蛙神
青蛙神:出自《聊斋志异·卷十一:青蛙神》,长有三条腿,有预知天灾的能力。又被称为“青蛙将军”或“金华将军”。常被认为和蛤蟆仙人在一起。 蛤蟆仙人:传说中的神仙,一说认为是:三国时期和左慈学法术的吴人葛玄,又一说认为是五代十国时期和吕洞宾学习仙术的后梁的刘海蟾。 蛤蟆仙人经常出现在古代的书画当中,如:元代画家颜辉的《蛤蟆、铁拐仙人》图,清代画家闵贞的《蛤蟆仙人》图。
火神:祝融
祝融,本名重黎,中国上古神话人物,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据《山海经》记载,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尽头,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另一说祝融为颛顼帝孙重黎,高辛氏火正之官。在日常用语中,“祝融”是火的代名词;一些报纸的新闻标题经常把“祝融”作为火灾的代称,尽管这是一种误解。 《山海经·海外南经》: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
木神:句芒
古代传说中的木神。主管树木的发芽生。太阳每天早上从扶桑上升起,神树扶桑归句芒管,太阳升起的那片地方也归句芒管。 《山海经·海外东经》:“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
禺疆
传说中的海神、风神和瘟神,是黄帝之玄孙。 《山海经·海外北经》:北方禺彊,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 郭璞云:“字玄冥,水神也。庄子曰:‘禺彊立于北极。’一曰禺京。一本云:北方禺彊,黑身手足,乘两龙。”
蜚 是一种独目畏兽,也是灾兽,样子像牛,头白色,眼睛在头中间,长着蛇的尾巴。它出现的地方就会有灾荒。 出自《山海经·东次四经》:“太山,上多金玉桢木。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
于儿 是夫夫山的山神,样子像人,手拿两条蛇。 出自《山海经·中次十二经》:又东一百五十里,曰夫夫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青雄黄,其木多桑楮,其草多竹、鸡鼓。神于儿居之,其状人身而身操两蛇,常游于江渊,出入有光。
瘟神 财神:赵公明
瘟神出自《列仙全传》:为八部鬼神之一,专行下痢,散毒啸祸,暴杀万民,祸害人间。 唐宋及其以前诸书如干宝《搜神记》、《真诰》、《太上洞渊神咒经》等,都把赵公明描绘为五瘟之一。 财神出自《三教搜神大全·卷三》:赵元帅,姓赵讳公明,钟(终)南山人也。自秦时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后在道教神话中成为张陵修炼仙丹的守护神,玉皇授以正一玄坛元帅之称,并成为掌赏罚诉讼、保病禳灾之神,买卖求财,使之宜利。故被民间视为财神。其像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身跨黑虎,故又称黑虎玄坛。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俗祀财神为赵公明,亦称赵公元帅,赵玄坛。相传为终南山人,秦时避乱,隐居终南山。精修得道,能驱雷役电,除瘟剪疟,去病禳灾,买卖求财,使之宜利。神像头戴铁冠,一手举铁鞭,一手持翘宝,黑面浓须,身跨黑虎,全副戎装。……俗以三月十五日为神诞,祀之能令人致富。民间奉祀,或于正月初去财神庙敬祀,或在家迎接财神贴子,或在店堂由人装扮的财神登门。」
狪狪 又名珠豚,是一种奇兽,样子像猪,叫声像自己的名字。 出自《山海经·东山经之首》:又南三百里,曰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珠,名曰狪狪,其鸣自詨。
獂 是乾山的三足兽,样子像牛,叫声像呼唤自己的名字“獂”。 出自《山海经·北次三经》:又北四百里,曰干山,无草木,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而无水。有兽焉,其状如牛而三足,其名曰獂,其鸣自詨。
化蛇
水兽。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招大水。 据说春秋时代,有农夫在魏国大梁城附近听见婴儿啼哭,找到后发现却是一个蛇形妖怪。此后三天,黄河果然泛滥,淹没沿途八百五十多个城镇乡村。 据《山海经·中次二经》:又西三百里,曰阳山,多石,无草木。阳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见则其邑大水。
鬼子母神[送子娘娘]
鬼子母神:梵文音译为河利帝母。佛经中的人物。又名“暴恶母”、“欢喜母”。原先她只是一个神通很大的饿鬼,后来成为重要的佛教护法神。 在中国民间将她当作送子娘娘供奉。在佛寺中,造像为汉族中年妇女,身边围绕着一群小孩,手抚或怀抱着一个小孩。 据说“鬼子母神”相当灵验,不但护持佛法,也成为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一如闽南人与台湾人信仰的七娘妈女神。甚至有说法:“其有疾病无儿息者。飨食荐之咸皆遂愿”。在汉地,“鬼子母神”一如道教中注生娘娘般的功效。 由于“鬼子母神”在《妙法莲华经》中誓言,保护《妙法莲华经》的奉行者,故在日本,天台宗、日莲宗等奉行《妙法莲华经》的日本佛教宗派,常会在寺庙里塑造“鬼子母神”像而祭祀之。
鯥
是一种集鸟、兽、鱼、蛇于一身,介于生死之间的怪鱼,生活在水旁的山陵上。它的样子像牛,蛇尾有翼,羽毛长在肋下。叫声像留牛。 出自《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三百里柢山,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
朱厌
属于猿猴类,头白色,脚红色。这种野兽一出现,天下就会发生大战 出自《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
狻猊
狻猊,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
讙
讙,或作原。古代神话中的野兽,产于翼望山,是一种御凶辟邪的奇兽,样子像狸,独眼,三条尾巴。据说能发出百多种不同的声音。 有人养来御凶煞邪,吃它的肉可以治痨病。 出自《山海经·西次三经》: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名曰讙,其音如夺百声,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瘅。
夫诸
古代神兽之一,样子像白鹿,四角,是兆水之兽。 出自《山海经·中次三经》:北望河林,其状如蒨如举。有兽焉,其状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诸,见则其邑大水。
赑屃
赑屃,又名龟趺、填下、霸下,龙生九子之长,貌似龟而好负重,有齿,力大可驮负三山五岳。其背亦负以重物,在多为石碑、石柱之底台及墙头装饰,属灵禽祥兽。其原形可能为斑鳖。
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著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著,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
窫窳
又称为猰貐,传说猰貐曾是天神,是烛龙的儿子,窫窳原本老实善良,但后来被名为“危”(乃二十八宿之一,鸟头人身的形象,手持木杖)的神所杀死,天帝不忍心看烛龙伤心,就让他儿子复活了,可没想到,复活后,变成了一种性格凶残,喜食人类的怪物。关于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种说法,比如人面龙身、大小和狸一样,也有的说是人面牛身马腿,或者说龙头虎身的巨兽,或者蛇头人身。据说由于猰貐喜食人类,所以尧帝命令后羿将它杀死。 还有一种传说:窫窳是后羿射杀的第一个怪兽,传说窫窳本是天神,黄帝时代,蛇身人脸的天神“二负”,受了手下天神“危”的挑唆,去谋杀了也长着蛇身人脸的窫窳。黄帝知道了,十分震怒,就处死了挑拨二负去杀窫窳的危,重罚了二负。命手下天神把窫窳抬到昆仑山,让几位巫师用不死药救活了它,谁知窫窳活了之后,竟神智迷乱,掉进了昆仑山下的弱水里,变成了形状像牛,红身,人脸,马足,叫声如同婴儿啼哭的猛兽。在十日并出时跳上岸危害百姓,被后羿的神箭射死。 还有说法,即窫窳是四大瑞兽之一。
《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无草木,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山海经·海内南经》:窫窳龙首,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状如龙首,食人。
《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孟极
样子像豹,额上有斑纹,身上的毛皮是白色,善于卧伏躲藏,叫声像叫自己名字“孟极”。 出自《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八十里,曰石者之山,其上无草木,多瑶碧。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名曰孟极,是善伏,其鸣自呼。
颙
是一种人面枭身、四目有耳的怪鸟,是大旱的征兆。 出自《山海经·南次三经》:又东四百里,曰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自是出。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何罗
是一种怪鱼,一头十身,声音像犬吠。据说吃了它的肉可以治痈肿病,还有一种说法是可以御火。 出自《山海经·北山经》:又北四百里,曰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
泰逢
是和山的山神,样子像人,长着老虎的尾巴。它居住在鷔山向阳的南坡,每当出入于这座山时,都发出神奇的光彩。泰逢具有变化莫测的法力,可以动天地之气。 出自《山海经·中次三经》:又东二十里,曰和山,其上无草木而多瑶碧,实惟河之九都。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苍玉。吉神泰逢司之,其状如人而虎尾[或作雀尾],是好居于萯山之阳,出入有光。泰逢神动天地气也。
獬豸
獬豸,也称解廌或解豸,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上古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头顶正中有长独角,喜欢居住在水边,见到有两人起纷争时便会用它的独角顶向理屈的一方推至其跌倒 (后来的说法中獬豸会将推倒之人吃下肚)。 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均准确无误。 《异物志》: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 《后汉书·舆服志下》:獬豸,神羊,能辨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 《说文解字》:獬豸,兽也,似牛,一角,古者诉讼,令触不直者。
陆吾
陆吾又被称作开明兽, 是昆仑山黄帝帝都的守卫者、天神,还兼管天上九域的部界,以及天帝苑圃的时节。是人虎共体的怪神,长着九条尾巴。 出自《山海经·西次三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
白泽 昆仑山上著名的神兽,传说黄帝巡狩,至海滨而得白泽神兽。此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故帝令图写之,以示天下,后用以为章服图案。 它知道天下所有鬼怪的名字、形貌和驱除的方术,所以从很早开始,就被当做驱鬼的神和祥瑞来供奉。后世因为白泽能够趋吉避凶,常将它的形貌使用在物品之上, 《通典》记帝王之旗就绘有白泽的形貌,被称为白泽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