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有技术,有你^_^)y
╱人◕‿‿◕人╲订下契约(注册新用户)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查看: 4090|回复: 28
收起左侧

[原创] 浅论佛教与道教生死观的区别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主题

12

好友

4108

积分

序章

积分
4108
发表于 2015-8-29 18: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人╲定下契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人◕‿‿◕人╲订下契约(注册新用户)

x
本帖最后由 叽小楼 于 2015-8-29 19:39 编辑

这大概是上学期的期中作业。。。也是卤煮马了好几天的结果QAQ
现在把大致内容发上来,也算是在这存个备份
存在的问题也求大家指出来。。卤煮写得很简单的
以下正文


生与死的问题,是任何宗教都需要去解答的问题。其中蕴含了各种宗教对生命本源及其归宿的观点与认识,也是对人心底最原始心理隐患的解决与承诺。但因为各个宗教因其基本的教理、教法的不同,对生死的看法也各异。佛求来生,道求不死。佛道两家生死观迥然而异,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有相互借鉴之处。本文主要简单论述佛教与道教对于生死的一些观点,由此来探求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一、浅论道家自然主义生死观
   道教为中国本土宗教,缘起于道家之学。道家创始人为老子,提出贯穿于世界万物之中的法则“道”,把“道”奉为高于天帝鬼神的至上原理。老子曾提出“出生入死”的观点,认为人活在世上不易,人生危机四伏,稍不注意就会踏入死地,因此要遵循天道,自然无为。“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1]”。“不自生”说的是不主观的生灭妄动,以自然为本。人如果想到达像天地那样的长生,就只能取法于长生的秘诀,秘诀就在于“不自生”。老子这些观点,奠定了道家以道为本超越死亡的自然主义生死观的基础。庄子对生死问题作了,较多的论述,提出生死的本质与人生的归宿问题。认为生死是不可逆转的天命,就像有白天就一定有黑夜一样。他认为人是悲哀的,从出生开始就在走向死亡,在活着的过程中,汲汲于名利,纵使精疲力竭也不见成功,没有想过自己的归宿,也没有真正的自我。因此庄子在寻找令精神超越生死的有效之道。
   后来魏晋时的道学思想家们仍提出自己对生死的看法。王弼认为为了达到生的目的,要把生从死的深渊中解救出来,顺其自然,要求达到对本体的觉醒,回到生命的根源之中,达到“生”的宁静和生命之常。阮籍认为生是可贵的,追求生的永恒性,但生与死是相连贯的,没有明确的界限,应该恬淡的来生,宁静的去死。他向往一种生命的超越性,认为世俗礼法都是束缚自然生命的枷锁。而到嵇康,他的生死观的主题是追求长生而为其养生,“长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尔。”[2]认为确实有仙人的存在。在他的养生观念中,“寡欲”是主要的内容,认为欲望与生的超越性是不相容的。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道教超越生死而达到解脱的追求,主要集中在生命永存之上,它不像别的宗教那样讨论人死后如何如何,而是讨论人如何不死,它对超越生死着墨较多,而对于解脱却不大用心。之后隋唐五代,随着“重玄”哲学的提出,道教的修仙理论进一步发展。到了宋代,道家内丹学的提出,进一步探究其本质“性命”,由此寻出主体的根源——心。全真道提倡出家修道,励志苦行,并不言肉体不死,而是在吸收佛家“明心见性”等观点的基础之上,讲求性命双修,认为“修仙之道,性命之事”。
   道教教义“杂而多端”,勰在《灭惑论》中就曾说到道教“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道教教义根源于早期道家思想家,以清净无为为旗号,承道家兼容并蓄之长,并受诸家影响,其生死观的某些方面也受到佛家影响。我们会在下文对其进行论述。
二、浅论佛家轮回观念
    关于佛家生死问题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佛祖释迦牟尼。佛祖释迦摩尼本为印度迦吡罗卫国太子,因为对生老病死苦等的悲悯,出家修道,最终成为圆满觉知宇宙人生实像的大觉者——佛陀。在佛陀得道后,怀着普度众生的本怀,说法四十余年。其所说法,围绕死生之解脱为中心。而佛陀所说的生死轮回,并非仅仅沿袭了当时婆罗门教的传统,而是以证得的宿命通、天眼通等超常智力的直观为根据的。《阿含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我以过于人宿命智慧,见众生无量过去世”,“我以过于人清净天眼,见众生死此生彼”“我出于过人,见此众生死时生时”[3]
    人死永灭的主张,佛家称为“断见”或“断灭论”佛教中人都对此有过批驳。《中阿含经》中有故事记载说迦叶和一个叫弊宿的奴隶主怀有异见。弊宿认为人死后并没有来世,也没有善恶报应。这个故事就是说迦叶和弊宿关于断灭的辩论。另外在佛弟子的论典之中,也有论证过人死非断。龙树也曾举出八条人死非断的理由,分别从天性、天眼、烦恼、宿命通、身心关系、经书、圣人可信、缘起法等方面论证轮回。
    与断见一样,佛家认为“常见”也是违背缘起法的一种邪见。“常见”即真常不变的东西。佛教的千经万论,无不力破我见、我执。佛教的“三法印”之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即以“无我”为中心,即“空”。以上所论述的轮回说,是非断非常的轮回观。
    大乘佛教在对于轮回形态的划分中有一些新的描述。如《大智度论》中说:“复有四种道,声闻道、辟之佛道、菩萨道、佛道”,“复有六种道,地狱道、畜生、恶鬼、人、天、阿修罗道”[4]也就是说在大乘佛教中除了原先所具有的六道之外,还具有达到涅槃的几种道,声闻道、辟之佛道、菩萨道、佛道就属于这种道。这类理论后来在一些教派比如天台宗中被称为“十界”。佛教生死观纵观于佛教整个庞大的理论体系之中,这里就只简单描述不多加赘言。
三、佛教与道教生死观之区别


  • 对现世的态度
    佛教和道教的一个较大区别,就在于他们对现世的态度有所不同。道教的乐生观主张“身重于物,贵生恶死”。道教以生之为人而感到快乐,认为是天地之大德,以现世为乐土,主张入世。道教的神仙信仰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人的肉体。太平经中提到:“今居天地之间,从天地开辟以来,人人各一生,不得再生也。”道教认为一个人若要修炼成神仙,就需要在有生之年里修行才能达到,若是死了,就失去了修炼成仙的机会。这样的思想奠定了道家的贵生观念。道家认为人的生命可贵的。《太平经》提到“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也肯定了人的特殊性及其可贵之处,体现了人的人生价值。在老子的论述中,提到大量的治国牧民之道,而在庄子那里,从老子的思想政治性转向了自身修养方面,勾勒出一个自由清净的神仙世界。道家在此基调上强调入世,把关注点放在现世,通过修炼等途径以达到“长生不死”“肉体飞升”的效果,身登三清之境。
       而佛教却与道教迥异,佛教认为现世为苦海,主张脱离苦海以达到彼岸,讲出世。突出表现在他的四谛说和三法印说中。四谛分为苦,集,灭,道四谛。苦谛是佛家的价值判断,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都是痛苦的,痛苦伴随与人生,不得解脱。其中包括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等八苦。人生犹如在火海,无时不苦。三法印是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佛教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不断变迁的,没有湛然常住,永恒不变的事物。金刚经有佛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5]人生亦是虚幻无常的。因为人生无常,人也不能自我主宰。人处在无穷的恐惧中,死神随时会降临。正是由于这种对现世生活消极而无奈的态度,“人生皆苦”的价值观。导致了佛家出世的态度,并促使他们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超越性,以期达到脱离苦海的愿望。中国的大乘佛教进一步立足于众生,发普度众生之愿,提出“生死与涅槃不二”“世间与出世间不二”等观点。
    2.果报
       道教的“承负”是太平经的基本理论之一,和佛教的“业报轮回”说一样,讲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二者也具有较大差异。
      “承负”说在《太平经》中有具体描述:“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6]也就是说,今人要承担先人善恶行为的后果。而“业报轮回”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它将人的一切思考和行为分为身、口、意三业。业和因果关系相结合,会产生由过去行为导致的力量,称为“业力”。业从性质上分,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其中善恶二业会产生不同的果报,即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认为: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根据业力不同,有情众生在“三界”“六道”中轮转。处于六道中的众生无法逃脱轮回之苦。
       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产生果报的原因不同。道家“承负说”认为:“天”为果报的施报者,而佛家“业报轮回说”认为并不存在施报者,真正产生果报的是有情众生对世界的“无明”;第二,主体不同,“承负说”认为祖先为善为恶,子孙受果,而佛教的业报主体则是自己,也就是所谓的“自作自受”;第三,善恶伦理标准不同,“承负说”更强调的忠孝的道德伦理,而“业报轮回说”则更强调个体之间的关系;第四,从解脱果报的方式来看,道家讲究“行太平之道”即行大功德,而佛家讲究的是通过般若智慧跳脱轮回,达到彼岸。
    3.

  • 长生不老和涅槃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生不老”一直是道教的终极追求,而“涅槃”,是佛教达成解脱的途径,以求达到常、乐、我、净的境界。
      道教乐生,认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死就不能再一次得到生的机会。而生在现世是一件如此快乐的事,于是他们不断谋求长生之法,以期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他们以自身效法天地,秉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的原则,讲求合乎天道,达到天地那样长久的目的。因此于此相应,道教创造出一个清净的神仙体系,作为道教终极的理想。

    佛教四谛说集中体现他们的终极理想。四谛之中,苦谛让人们认识到现世犹如火海,人生如此悲苦,苦是人生的实相。集谛集中分析的苦的源泉来自于各种各样的贪欲,如贪嗔痴三毒。灭谛则指明了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涅槃,灭的含义即为脱离 苦海、涅槃寂静。这正体现了佛家最终极的追求。而在道谛中,道为通达之意,也是道路的意思。这种道路是达到寂灭解脱的方法和手段。相对应的,佛教也描绘了所谓的极乐世界,分别为西方之弥陀净土,东方之净琉璃世界等。
四、道家对佛家思想的借鉴
虽然佛道两家教义有大量不同之处,但二者仍有一定联系。东晋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道教也吸收了大量学说组建自家的理论体系。其中三界、五道、轮回、因果等学说都被原封不动或是些许改动加入道经。例如佛家说三界有二十八天,而道家则说三界有三十六天;佛家说八大地狱,道经则说九幽地狱等等,就连善恶果报说也是从佛教所借鉴而来。




    • [1] 《老子》第七章

      [2] 《养生论》

      [3] 《中阿含经》卷十二《天使经》

      [4] 《大智度论》卷二十七

      [5] 《金刚经》

      [6] 王明,《太平经合校》P.70



























评分

参与人数 1宅币 +30 贡献 +5 收起 理由
荷卷卷 + 30 + 5 o(* ̄▽ ̄*)ブ 发糖

查看全部评分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主题

12

好友

4108

积分

序章

积分
4108
 楼主| 发表于 2015-8-29 18: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word沾过来的时候大写一变成了小写1.。。。。。。大家凑合看。。。。。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147

主题

217

好友

9万

积分

荣誉会员

call me 卷.

积分
92206

星座|摩羯座

发表于 2015-8-29 18: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叽小楼 发表于 2015-8-29 18:07
从word沾过来的时候大写一变成了小写1.。。。。。。大家凑合看。。。。。
...

粘贴为纯文本就可以编辑格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主题

12

好友

4108

积分

序章

积分
4108
 楼主| 发表于 2015-8-29 18: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修改吗。。。不是很清楚怎么改

点评

而且我刚才看了一下 你的参考书目字号是2啊= =  发表于 2015-8-29 18:26
打开这个帖子的主页 在你自己的楼最下面一排 你会看到一个“编辑”,点编辑就好了  发表于 2015-8-29 18:24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主题

12

好友

4108

积分

序章

积分
4108
 楼主| 发表于 2015-8-29 18: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荷卷卷 发表于 2015-8-29 18:08
粘贴为纯文本就可以编辑格式了

格式特别难调TAT

点评

我觉得这样已经挺好的了,并不影响阅读。安心啦~  发表于 2015-8-29 18:43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5

主题

1

好友

1万

积分

第一章

积分
11349
发表于 2015-8-30 00: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ε = = (づ′▽`)づ
我认为这句话,并不是讲述如何长生。
而是在描述万物的规律,就像是盛极必衰。

我理解【不自生】不应该是“不主观的生灭妄动”,而应该是“不为自己而生”
就像是“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感觉一样。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主题

12

好友

4108

积分

序章

积分
4108
 楼主| 发表于 2015-8-30 01:4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叽小楼 于 2015-8-31 03:26 编辑

这里撸主回复错了。。。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来自:Android客户端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02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272

主题

1

好友

9万

积分

第五章

积分
96825
发表于 2015-8-30 02: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是不会死 生死是过程 至于道教喜欢把各种其他各种东西拿来填充自己教派
佛是不会死 生死是印度教里面东西 至于佛教在其他国家变异会吸收当地来完善自己教派
像糖纸一样华丽的一无是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主题

12

好友

4108

积分

序章

积分
4108
 楼主| 发表于 2015-8-30 02: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任何比较长久的教派都是在发展中不断吸收一些东西来让自己看起来更有可信度……

来自:Android客户端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主题

12

好友

4108

积分

序章

积分
4108
 楼主| 发表于 2015-8-30 14: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D_niko发表于15小时前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ε = = (づ
回复在下一层……不大会用手机版不知道系统会不会提醒

来自:Android客户端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主题

12

好友

4108

积分

序章

积分
4108
 楼主| 发表于 2015-8-31 03: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D_niko 发表于 2015-8-30 00:12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ε = = (づ′▽`)づ
我认为这句话,并不是讲述如何长生。

“不自生”我的理解是它凭借一种规律而运动,也就是层主所说的自然规律一说,天地所能长生的依据是它已经掌握了这种规律,就像是道,而不是主观的妄动。那么文中所说的不主观的生灭妄动也就是说客观的按照一种规律运动,和层主先前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不为自己而生的话就有点说不通,天地因为不为自己而生所以能长生这种看法……有点不能理解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02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272

主题

1

好友

9万

积分

第五章

积分
96825
发表于 2015-8-31 04: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叽小楼 发表于 2015-8-30 02:04
感觉任何比较长久的教派都是在发展中不断吸收一些东西来让自己看起来更有可信度……

来自:Android客户端 ...

吸收能力强调就会..把其他教派直接弄没..不过越吸收能力极强的教派..越会本土化.越本土化越难影响传播比如印度教..
像糖纸一样华丽的一无是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5

主题

1

好友

1万

积分

第一章

积分
11349
发表于 2015-8-31 13: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叽小楼 发表于 2015-8-31 03:24
“不自生”我的理解是它凭借一种规律而运动,也就是层主所说的自然规律一说,天地所能长生的依据是它已经 ...

我理解的“不自生、不为自己而生”,就像“水利万物而不争”
水:“千变万化,柔至极”,不像人,总想着自己怎么怎么;天地万物也一样,没为自己怎么怎么。
我并不知道万物是否有自我,但是,我想正因为无我、无为,才使得万物恒久。

ε = = (づ′▽`)づ
关于【......就像是道,而不是主观的妄动......】,我认为道包罗万象,主观客观都是道的表象;
自然规律,同样是道的一部分。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主题

12

好友

4108

积分

序章

积分
4108
 楼主| 发表于 2015-8-31 13: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ID:L1 发表于 2015-8-31 04:25
吸收能力强调就会..把其他教派直接弄没..不过越吸收能力极强的教派..越会本土化.越本土化越难影响传播比 ...

这到是确实,道教也有这种趋势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主题

8

好友

4468

积分

序章

积分
4468
发表于 2015-9-1 12: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ID:L1 发表于 2015-8-30 02:01
道是不会死 生死是过程 至于道教喜欢把各种其他各种东西拿来填充自己教派
佛是不会死 生死是印度教里面东西 ...

佛是不会生吧,笔误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技术宅(基宅) ( 粤ICP备18082987号-1 | 浙公网安备 33010902001746号 )

GMT+8, 2024-4-20 02:11 , Processed in 0.394947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Copyright © 2018 技术宅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X3.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