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有爱,有技术,有你^_^)y
╱人◕‿‿◕人╲订下契约(注册新用户)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查看: 2478|回复: 13
收起左侧

[书评] 【书旅】《城门开》:北平往事——你与中国一同老去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72

主题

271

好友

12万

积分

最终章

阿玄的面 ❤

积分
125203
发表于 2013-4-6 00: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人╲定下契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人◕‿‿◕人╲订下契约(注册新用户)

x
本帖最后由 蔓子的荞麦面 于 2013-4-6 00:13 编辑

               故国残月,沉入深潭中,重如那些石头。你把词语垒进历史,让河道转弯。
      花开几度,催动朝代盛衰,乌鸦即鼓声。帝王们如蚕吐丝,为你织成长卷。
      美女如云,护送内心航程,青灯掀开梦的一角。你顺手挽住火焰,化作漫天大雪。
      把酒临风,你和中国一起老去,长廊贯穿春秋。大门口的陌生人,正砸响门环。
                                                                                                                         ——北岛《青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北岛试图用文字重建自己记忆中的老北京,那时候的他还不是诗人北岛,只是北京四中一个普通的学生,他叫赵振开。
      
      而如今,记忆中的很多东西已消失殆尽,连同儿时最珍贵的回忆。重建一座记忆之城何其困难,但是北岛他娓娓道来,或拳拳深意或义愤难平,无论怎样都带着北京城那逐渐淡去的老气象。
      
     这是北岛的北京,是一段诗人笔下未被篡改未被移花接木的历史。
*
      回忆是座小小的城,而如今,北岛重回故里,砸响了门环。
      城门开,故人来。




      



      我相信,很多人对北岛的印象,来自学生时代语文课本上的那句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一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于海子,“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之于顾城。
      个人对于北岛的深入了解,来自四年前的冬天在图书馆翻阅到的《青灯》。故国旧梦,北平旧城,在北岛的回忆中我觉着满纸荒凉。而其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青灯》这首诗。
      四年后读完北岛的《城门开》,仿佛觉得这两部作品隐然可看做一体。

      北京作为地理上的北京,承载的东西恐怕也有很多,更遑论它在文化意义上所承载的一切感情。北岛生于斯长于斯,中年远走他乡后,依旧没有忘情故乡。只是,在阔别多年后重回北京,他不得不把自己当做北京城的陌生人。他依旧还说着地道的北京话,怀念着地道的北京胡同,可北京已不是他记忆中的那座城。
      乡音无改鬓毛衰。
      消失的老胡同,拆除的四合院,早已不见了的绿豆冰棍儿,还有再回不去的北京四中。
      花开几度,催动朝代盛衰,乌鸦即鼓声。

      北岛在《城门开》的序言中说,他不仅是要用文字重建记忆中的北京,他也希望把他所生活过的那座北京城,展现给自己的女儿。他希望文化的根永远不要断。
      他在文字里回望过去的三十年,在记忆深处寻找
已渐渐老去、死去的旧北京。北岛出生于1949,青少年时正好赶上最混乱的年月。那段时光想必是疯狂而绝望,而如今,北岛用饱含深情却又波澜不惊的语气说起童年的伙伴,说起经历过的那动荡的60年代和疯狂的知青岁月。回忆起早逝的妹妹,他哀痛而不软弱;想起不幸的阿姨,他充满同情却不高高在上。他笔下的每个文字背后似乎都能看到旧时北京城的一角:北海公园、天安门广场、三不老胡同、北京四中、北京十三中、老电影院、小四合院…
  把酒临风,你和中国一起老去,长廊贯穿春秋。大门口的陌生人,正砸响门环。

      往事历历在目,不知道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回望自己过去的三十年。北岛是诗人,却也是祖国的陌生人。他在上个世纪选择很特别的方式出走,自嘲为“被祖国辞退的人”。因为各种原因,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准回国,只有前些年老父病重时才被允许回国探病。他的故乡,在他离开的那时起就已经老去,继续发展下来的,已是别人的北京。
      有些时候时间会紊乱,但记忆从来不撒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这些年北岛旅居海外,夜深之时会不会忽梦少年事。
      北岛近年来的诗作日趋内敛稳重,鲜少见年轻时的锋芒。《城门开》虽然不是自传性质的作品,却能从中看出不少诗人的成长足迹。他在文中坦诚了一些历史,那些很可能将会被史学家们掩藏的真相。北岛是一部分人中的某个个体,但他笔下的往事,却不仅仅只是一段历史中的一小段插曲。
      我向来相信诗人的记忆胜于学者的著述。


       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北岛从美国绕到欧洲,如今又从欧洲回到北京。
      他重新站在北平的城门前,叩响了京城的门环。
      诗人回到了自己的世界,与中国一同老去。

评分

参与人数 2宅魂 +4 宅币 +59 贡献 +15 活跃 +3 收起 理由
苏家七爷 + 50 + 15 o(* ̄▽ ̄*)ブ 发糖
御前带刀侍卫 + 4 + 9 + 3

查看全部评分

我说今晚月光那么美,你说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44

主题

108

好友

15万

积分

最终章

爱吃水嫩嫩小螃蟹和丧失小清新晓晓关系很好的麦麦之碗美骚年玄

积分
153507
发表于 2013-4-6 14:4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岛是诗人,却也是祖国的陌生人。

这句说的好好 我虽然没有看过这本书 但是我知道北岛的诗歌
感觉很有历史的沉淀感
我在想过去的北京什么样呢
现在的北京是个让人觉得空气稀薄的地方 无论你多早出现在城市的地铁
地铁里永远座无虚席 高速发展的地方 常常让人喘不上气


就算去景点游玩 无论是不是节假人都是人山人海 你想给特别的景色留个影是不可能的
永远都有其他的看客 只有特别冷僻的地方 才人烟稀薄 可景致也可想而知
我想如果只是做客北京的话 我愿意但是如果长居 我不喜欢
佩服所有在北京居住和打拼的人们

于是麦麦说的这本书 不只让我对北岛有兴趣 更多老北京有兴趣
我想知道北京胡同的故事 想知道没那么热闹的圆明园 想看看没有被拆的四合院 想了解北京四中的故事
正偎翠依紅,應記浮生若夢。若一朝情冷,愿君隨緣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72

主题

271

好友

12万

积分

最终章

阿玄的面 ❤

积分
125203
 楼主| 发表于 2013-4-6 22: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御前带刀侍卫 发表于 2013-4-6 14:46
这句说的好好 我虽然没有看过这本书 但是我知道北岛的诗歌
感觉很有历史的沉淀感
我在想过去的北京什么样 ...

北京其实也是个充满魔力的地名呢,它吸引那么多外乡人,也留住那么多优秀的人
可惜发展永远是不变的主题,无论人们怎么怀念,北京还是将继续往更加拥挤、繁忙、快速的方向发展,再回不去过去的老北平。
关于旧北京的作品有很多,可以搭配《城南旧事》《茶馆》《家》等一起阅读呢,感觉在这种穿插阅读中更能窥见老北京的全貌

关于北岛的经历其实也蛮有传奇色彩的,我也是最近才非常非常感兴趣的,正在各种阅读中~
我说今晚月光那么美,你说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44

主题

108

好友

15万

积分

最终章

爱吃水嫩嫩小螃蟹和丧失小清新晓晓关系很好的麦麦之碗美骚年玄

积分
153507
发表于 2013-4-6 22: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蔓子的荞麦面 发表于 2013-4-6 22:16
北京其实也是个充满魔力的地名呢,它吸引那么多外乡人,也留住那么多优秀的人
可惜发展永远是不变的主题 ...

我看过《城南旧事》的电影!《茶馆》和《家》上中学的时候读过 不过已经忘差不多了_(:з」∠)_

我很喜欢有历史感的城市 很容易被感动
正偎翠依紅,應記浮生若夢。若一朝情冷,愿君隨緣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

主题

200

好友

4万

积分

天然呆

人妻_(:зゝ∠)_

积分
40817
发表于 2013-4-7 01: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阿绽 于 2014-1-24 14:38 编辑

其实看这本书,让我甚至觉得好像不像是我记忆中的北岛。
在我的印象中,或者说我只知道诗篇里的那个北岛,他敏感,睿智,伤感,细腻。

小说里的故事和场景,都是我不能再熟悉的北方生活,冬天那成堆的白菜,冻得结实的湖面。从斜坡上滑下来的孩子们。

小时候老家的记忆,从不知何处角落里氤氲上来。

百感交集。

大学时期舍友穷游北京,一宿舍的人帮她凑钱,准备装备,她从图书馆借来的书,说北京的小吃有种叫“豆汁”的,京片子的儿化音很重,她又是南方人,普通话本来就不标准,一宿舍的人帮她纠正,一起整齐的念“豆汁儿”“豆汁儿”!

她回来,买了108一只的全聚德烤鸭给我们,我们用电饭锅在宿舍里,合着青椒炒着吃。围在一起,听她背着行李找公交,转着圈子找故宫,热心的老大叔请她吃便宜的烤鸭,她连续问了两个人路,都说一下下就到,绝对不要坐公交,浪费钱,结果她走了一个小时也没到,办了张公交卡,4毛钱的路,她走了一个小时,背着重重的行李,我们笑得前仰后合。

嘛,青春的时候走了很多的路,一起听闻了太多的地方。老北京在改,就好像老西安已经变得面目全非那样,完全不是记忆中的色彩。

但是看完这本书我想,我们总是不断的成为过去的异客,行走在变化太快的路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评分

参与人数 1宅币 +15 收起 理由
蔓子的荞麦面 + 15 o(* ̄▽ ̄*)ブ 发糖

查看全部评分

看庭前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缘来缘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72

主题

271

好友

12万

积分

最终章

阿玄的面 ❤

积分
125203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19:5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迷途八雲紫 发表于 2013-4-7 01:19
其实看这本书,让我甚至觉得好像不像是我记忆中的北岛。
在我的印象中,或者说我只知道诗篇里的那个北岛, ...

我也有这种感觉呢,觉得这本书字里行间的北岛不像那个激昂的青年,不像敏感的诗人,不像惊世般出走的文人,他仿佛回到小时候,用最质朴的文字讲述少时的故事,几乎没有多余的修饰和文采,却让人读了觉得心里很踏实。

初中毕业的时候我跟着夏令营去北京,那是我第一次去那么远的地方,然后在爬长城的时候和其他人走散了,那时候我又特别胆小,手机也没有,就只好不远不近地跟在一对父子后面,还死要面子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那个小男孩很调皮,经常跑到靠外面有些危险的地方,他爸爸就经常停下来拉住他,我就趁机拍几张照片。最后在山脚下的汽车站和其他人会合。
长城上到处都是游人,站在高处的时候能看到漫山的翠绿,长城蜿蜿蜒蜒在群山中若隐若现,我这二十多年从没有像那一刻那样深刻地觉得自己的根其实就在脚下。

只是现在发展的速度实在太让人目不暇接了,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放佛我们刚离开那个地方,她就变了
我说今晚月光那么美,你说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

主题

200

好友

4万

积分

天然呆

人妻_(:зゝ∠)_

积分
40817
发表于 2013-4-7 23: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蔓子的荞麦面 发表于 2013-4-7 19:58
我也有这种感觉呢,觉得这本书字里行间的北岛不像那个激昂的青年,不像敏感的诗人,不像惊世般出走的文人 ...

对呢,这时的北岛也让我有了一种真实的存在感,以往总觉得诗人的心是飘逸的,灵敏的好像草丛里的白兔那样欢快,有时候又变成了桀骜的雄鹰俯瞰大地。而这时候,让我把一颗心放在了地面,去看待日常,老北京的日常,仿佛有很多东西,那么熟悉,好像在不远的过去,我们能看见诗人的一颦一笑。

仔细翻查了一下,最近一段时期我们国家不少的人的文章,从文革前后到现在,关于回忆的小说有蛮多,即使很多被赋予了阶级的政治色彩,但是好像那些最吸引人的,最让人投入的,都是有着浓浓乡土气息的文字,从以前的山药蛋派到现在理解的茅盾文学奖,离不开的东西,都是有一股子土腥气,让我这样远离大地的人,有些惆怅和寂寥起来。

最近看一些各大网站媒体推荐的书,中外的都有,但是不知怎么,看起来都少了一点真实感,字里行距的,总体大约是有两种感觉吧,一种是描述的是“我”所见的一切,“我”为一切下的定义奋斗生活的故事,一种是外来的事物,造成的我的不断迷茫和前进,而这些迷茫和困扰,都是社会的黑暗和制度的不公正。

看完之后想体验更多的书带来的感触吧。
却一下子,突然有点闹书荒了。。。或者说精神上有点不真实感的存在。

怎么觉得后期的自己说有点混乱了~
看庭前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缘来缘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45

主题

118

好友

1万

积分

第一章

积分
19021
发表于 2013-4-10 23: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初消失宾妮在微博上写了些关于这本书的文字,于是很快网购逃回来看~如今倒是不大记得内容了,最近很浮躁,看不进书,大概需要静一静然后二刷一下这本,2010年第一次一个人去北京的时候坐的时候学校那个城市到北京的汽车,下午4点发车,结果车子坐不满人于是等到6点和6点的票的旅客汇合才终于出发,虽然有卧铺不过还是硌得慌,汽车晃荡了一夜居然后来也睡着了,第二天醒的时候已经到了大北京,然后找基友各种蹭住,7天8夜各种该玩的景点刷一遍居然也只花了1000+,后来读《城门开》又感觉自己看到的北京已经变了味。
第二次刷北京的时候倒是和朋友们住了旅馆,旅馆出门就是个老式胡同,夏天洗完澡出门吃胡同里的麻辣烫,喝啤酒,在对面的小店刷了八喜的冰激凌,再走几步看到菜场还在里面买了些水果~后来听那次一起玩的朋友说他们订的住宿地方是四合院当时特想蹦过去,感觉第二次的旅行感觉更贴近《城门开》里北岛的北京吧。
Rukawa俺の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72

主题

271

好友

12万

积分

最终章

阿玄的面 ❤

积分
125203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8: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慕北Titus 发表于 2013-4-10 23:43
当初消失宾妮在微博上写了些关于这本书的文字,于是很快网购逃回来看~如今倒是不大记得内容了,最近很浮躁 ...

我也更喜欢北北说的第二次出行的这种感觉,在夜里去寻找最贴近北京风情的地方,更贴近地道的生活。
记得第一次和父亲去长沙的时候,觉得那个城市很繁华,路过广电大楼会觉得群星璀璨。直到后来我自己在长沙读大学,每天可以在放课后坐上车环整座城,可以走进芒果台大楼,在湘江边吃烧烤,和老师一起到郊区的村庄去普法,才觉得自己从未如此贴近过长沙,从未看到过如此真实的一面。她有繁华的一面,也有破败衰颓的一面,而更多真实的状态,隐藏在城市风光表面的背后。
旅行是种很奇妙的状态,在路上、或者在体验。有时候如蜻蜓点水一般,路过就算了。有时候却会久久地徘徊不去,产生一种留恋呢。
我说今晚月光那么美,你说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72

主题

271

好友

12万

积分

最终章

阿玄的面 ❤

积分
125203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8: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迷途八雲紫 发表于 2013-4-7 23:15
对呢,这时的北岛也让我有了一种真实的存在感,以往总觉得诗人的心是飘逸的,灵敏的好像草丛里的白兔那样 ...

我也很喜欢那种乡土气息浓厚的小说,更加接地气呢,生活化的语言让人很容易就产生亲切感,不会觉得矫揉造作,有些地方还能会心一笑的感觉。高中时候读芙蓉镇、尘埃落定、白鹿原这些小说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接触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广阔、神奇;或者残酷、悲惨。作品中四处能见时代的烙印。虽然那段历史吧,却是有些不堪回首,但是我觉得仍然需要有人来记录下来,而历史学家的记录,可信度现在是越来越受怀疑了,反而不如一些作家来的真实。
真正的文人,是不会在自己的作品中撒谎的呢。
以前总会追求华丽的文风或者跌宕起伏的情节,现在才觉得日常的可爱。真实的生活远没有那么戏剧化,反而与寻常处见生活的不易。
我说今晚月光那么美,你说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14

好友

7542

积分

序章

积分
7542
发表于 2013-4-19 20: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站在这里
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
为了每当太阳升起
让沉重的影子象道路
穿过整个国土 悲哀的雾
覆盖着补丁般错落的屋顶
在房子与房子之间
烟囱喷吐着灰烬般的人群
温暖从明亮的树梢吹散
逗留在贫困的烟头上
一只只疲倦的手中
升起低沉的乌云

当年的北岛是写出这样诗句的棱角分明的青年,如今他将过往如故国残月般沉入深潭,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如此平和的中年男子形象,不禁让人感叹。
一个人走过多少路,经过多少风雨,就会有多少沉淀,也会多一些心平气和吧
始终觉得,岁月不仅仅只是简单地催人老,更多的,是在时光流逝之余让人更加懂得生命的意义。人生不是一场花花世界的游行啊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

主题

139

好友

3万

积分

第二章

泥萌才是阿姨呢

积分
30706
发表于 2013-6-29 21: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思远人 于 2013-6-29 21:31 编辑

在帝都读了四年大学,几乎没怎么仔细逛过北京。一来是我作为一个魏晋厨明清黑对她怀着一股本能仇恨(等等),二来是实在也没什么可逛的。偶有高中同学要来玩,多数也是走过场似的逛一圈天安门,大多数时候他们似乎还是更喜欢西单、后海、南锣鼓巷这些地方。大学里最爱去的地方是植物园,作为一个从四季如夏的南疆北上读书的小土鳖,春华秋实来去匆匆的四季,似乎能稍微契合一点从《故都的秋》里得来的对北平的印象。

直到去年秋天,另外一个故乡天津的基友来帝都找我玩儿,听说我既没有去过故宫颐和园也没有吃过卤煮豆汁儿,怒而拉我出去逛了三天顺带吃遍各种小吃。那是第一次跟人一起在故宫里聊着前朝轶事直到日暮西斜,我一向觉得俗丽之至的红墙琉璃瓦,似乎也没那么讨嫌了。出了故宫上了桥拐进一条胡同,灰白的砖瓦和逐渐萧索起来的夜风,把槐树吹得直发抖,又的确是郁达夫所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的景象。又听到旁人家里传出琐屑的谈话,用的是我明明最讨厌的那种北京话,心里却有一点微妙的感动,不觉痛惜自己与真正的北平失之交臂了这好几年。

我对北京很难说有什么好感,也许是由于每个外地人都能察觉到的那种排外气氛——这些人,尤其是二三四十岁的这一辈,很难说他们对北京本土的文化有多大了解(我甚至敢说,相当多的人根本毫无概念),却总是以一种皇城根儿下的八旗子弟自居,一副“哎呦都是你们这些外地人”的逼样儿——我就认识一个家住石景山区还觉得自己特别老北京的奇葩妹子。但我并非不能理解那些长居了一辈子的老人们,他们是真正为北京所失去的文化扼腕叹息。作为首都,兼容并蓄似乎已经不仅仅是发扬光大自己传统所主动采取的措施,更多时候,对北京来说,更像是被迫履行的义务。公主坟、磁器口、陶然亭,每次坐地铁经过这些站,都要感叹真是好名字,然后还在心里为这些美妙的地名儿安插几个凭空捏造的小故事。但是我知道,出了地铁口,迎接我的一定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千篇一律的车水马龙;就像每次去雍和宫,不是为了逛地坛,而是为了在地坛公园对面的胡同里,在那法西德意一应俱全的西餐馆和咖啡厅里,和同事消磨一个晚上。

我的家乡是一座不算大的城市,干净,平和,但非常不幸的是,它是一个省会。以前,市里的交通法规是禁止鸣笛的。但是这两年每年回家,路上跑着的车越来越喜欢按喇叭,我跟爸爸抱怨,爸爸说那都是外地人。我苦笑着说你别说什么外地人啊,搞得跟北京一样。但是我确乎也发现了一些别的变化,比如说从小吃到大的小吃街越来越难吃,口音越来越杂;同学聚会的时候谁若提到去那条街吃,一定会有人嘲讽地反对:除了外地人现在还有谁去那儿吃啊?这样一个小城尚且被经济的繁荣侵蚀得千疮百孔,想想那些在北京经历了这么多年动乱与变迁的老人们,现在那座老城的变化,大概得用“礼崩乐坏”来形容了吧,每想到此处都不免有些兔死狐悲。

历史课本上说五胡乱华,最后反倒被汉文明吸收,这就是先进文明必然同化落后文明。这种冷冰冰的说法真是太讨厌了。之前正好在复习《四世同堂》(嗯,老舍是我认为“最北平”的作家啦),瑞宣和钱老人不都是在这样的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么?那个年代的中国是多么落后啊,但是“落后”,仿佛并不应该是某种文化的度量衡。这也是中华文化一以贯之的“儿不嫌母丑”式的温情吧。米帝毫无疑问是全球化浪潮里最大的赢家,但是它所输出的文化——说起来它真的有啥文化么——是不是就先进得跟三个【】【】似的,我觉得实在还有待商榷。琴棋书画诗酒茶,虽然听起来就像是腐朽的四旧遗毒,但是身为中国人,若为了现代文化的所谓“效率”而彻底否决了这点“情趣”,到底还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吧。

真的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
艾玛发出去才发现我怎么写了这么长_(:зゝ∠)_


评分

参与人数 1宅币 +30 收起 理由
蔓子的荞麦面 + 30 o(* ̄▽ ̄*)ブ 发糖

查看全部评分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72

主题

271

好友

12万

积分

最终章

阿玄的面 ❤

积分
125203
 楼主| 发表于 2013-6-30 10: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思远人 发表于 2013-6-29 21:12
在帝都读了四年大学,几乎没怎么仔细逛过北京。一来是我作为一个魏晋厨明清黑对她怀着一股本能仇恨(等等) ...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一句话突然就戳了下泪点

和很多远赴他乡求学的朋友一样,我大学四年也是在离家千里的外省读书,努力去适应当地的风俗文化,学会难懂的地方方言,吃根本吃不惯的饭食。
四年,当我适应了那里之后,却是我该卷铺盖走人的时候。四年里除了寒假外我很少回家,每次回家都觉得太陌生了,我根本不认识。和同学聚会的时候我基本不知道新开的茶楼在哪里,新的商贸区步行街在哪里,本地最好吃的特色美食在哪里。
我的家乡是个外来人口比本地人口多出整整一倍多的县级市,庞大的人口与有限的资源常常让我觉得小城市的负荷让人喘不过气。街上越来越多的商人,说着我听不懂的各地方言,新建了很多基督教堂和清真寺。从吴越时期传下来的吴语,变成越来越字正腔圆的普通话。
城市里到处是让人措手不及的发展,文化包罗万象兼收并蓄,却总觉得让人少了点什么。为了发展划出了很多经济开发区,甚至不惜撤并一些乡镇中小学。
有时候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远不是以广大普通民众的生活又好又快发展为前提的,也从不会把文化的长远发展放在多重要的角度来考量。
我说今晚月光那么美,你说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

主题

139

好友

3万

积分

第二章

泥萌才是阿姨呢

积分
30706
发表于 2013-6-30 1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思远人 于 2013-6-30 13:07 编辑
蔓子的荞麦面 发表于 2013-6-30 10:07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一句话突然就戳了下泪点

诶哟一眼就看到了“吴越”,真是好地方。还乡须断肠,那故乡说的也是春水碧于天的江南呢。

说到语言,我家是粤方言区(嗯这么一说好像就暴露了)……但是跟广州那样强势的地方不同,我的家乡比较落后,所以仿佛是为了给自己增添时髦值一样,突然之间大家都说起了不甚标准的普通话。我家祖籍并不在那里,家里人一贯说普通话还不觉得有什么;但是从小我就不愿意学我们那种被本地方言改良过的粤语,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普通话=学校里说的话=高端洋气上档次”,“粤语=菜市场大妈说的话=low”。

之前总是痛惜物质的发展反而压迫了传统文化,但是说到方言,又有点怒其不争——正宗粤语、闽南话、上海话的消亡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对于广州、厦门和上海来说,(短期内的)经济没落是不可能的。只有我家那种小地方,仿佛为了拼命追赶现代化的脚步、标榜自己是文明人似的,才会争相舍弃自己从父母那里学来的不太动听的母语。
一方面为了经济发展不得不强迫自己适应规范化(像秦始皇似的一法度、书同文?)的生产生活模式,一方面又要思虑在被同化的情况下如何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特有的传统——实在是颇费脑经的两难问题。连北京都做不到,我想,我的家乡终于也会变成跟你的家乡、所有人的家乡一样,毫无特色的中国特色式城市吧?

从前看一些人类学家的笔记,看他们拼命保护某些原始村落的文明,或者大学上语言学课讲到一生都用来追寻失落语言的学者们,总觉得艾玛布尔乔亚情趣啊吃饱了撑的吗!真当厄运落到自己故土的头上时,却无法泰然处之。时代浪潮之所向,个人的努力只是螳臂当车罢了。也许在别人眼里看来你们这群为文化瞎操心的才是真·酸腐文人(?)呢,放在大历史环境下来看,一切都那么理所当然不是么?

只是总不免觉得——
到底意难平啊。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技术宅(Z站|基宅) ( 粤ICP备18082987号-1 )

GMT+8, 2025-7-2 11:53 , Processed in 0.122144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Copyright © 2018 技术宅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X3.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